实力厦门:砥砺前行,步履铿锵
忆起1981年10月15日,湖里一声开山炮宣告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拉开了序幕。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来厦亲笔题写“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特区人不断开拓进取。
砥砺前行,步履铿锵。三十多年来,厦门深入贯彻中央设立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和拼劲,担负起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探路的崇高使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回望昨天,沧海桑田;展望未来,花团锦簇。厦门,从偏居一隅的海岛小城,到如今闻名海内外的现代化国际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折射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芒。
机制体制先行 改革引领。
厦门在全国最早进行股份制改革,率先建立土地和劳动力市场体系,最早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首创保障房建设管理与立法,率先实现全民医保,率先推进“多规合一”,率先改革商事登记制度……一个个“厦门模式”“创新样本”,较好发挥了特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窗口”作用。
活力厦门:创新发展全面提升
厦门的活力是对外开放的蓝,它以“厦迎五洲客,门泊万里船”的气魄,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形成了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厦门的活力是创新发展的橙,走创新之路,无论是给企业,还是城市发展,都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厦门的创新基因,深深融入创业者的血液;厦门的创新氛围,正让城市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厦门的活力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绿。在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现代化发展之后,厦门依然保持着海滨城市的特色,每一寸肌肤都被绿色浸润,水碧山青入画屏。而这一切,正是厦门人遵循自然规律、建设生态文明的丰厚回报。
民生厦门:诗一样的城市
厦门是一座属于诗歌的城市,“汪洋大海作藩篱,四面弯环绕鹭门,号小杭州犹未称,此间合比古桃源。”清代王步蟾的诗里,厦门是充满安宁和乐的世外桃源;“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蔡元培的一首七言绝句将厦门深邃的城市底蕴豪迈道来;“凤凰木开花红了一城,木棉树开花红了半空。”郭小川的《赞厦门》让厦门的缤纷绚烂跃然纸上……正如诗歌有万般情感,厦门这座城也有着千种姿态,但无论哪一种姿态,无不告诉人们,厦门是一座宜居之城,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诗人颜非说:“诗可以传统,可以先锋,但它的本质是生活的、情感的、人性的。”质朴而健康,优雅而淡定,厦门人早已把诗歌的本质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它生长在城市转角的一树繁花和一抹绿意里,它流淌在人来人往的笑脸上、舒展的眉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