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新版“防溺水地图”上线
临近航道船艇多
此处临近航道,周围通过的船艇较多、体积较大,不适合下水游泳。同时,水域中有很多礁石、小岛,它们会改变海水的流向和流速。不熟悉情况的人,在游泳过程中遇上乱流,很容易发生事故。
2、马銮湾海域:
旧渔具易“缠身”
马銮湾海域因“海内杂物多,易缠人”而榜上有名。厦门市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告诉记者,这片水域原有渔民养殖水产,导致现在留下不少杂物。例如渔网、绳索等,易缠住游泳者,造成意外发生。
3、翔安滨海大道沿线:
沙地淤泥多
王刚还观察到,翔安滨海大道沿线是新修道路,处于开发阶段,相关救援配套、警示标识还不完善,因此市民游客来到此片海域游玩需谨慎。而且,该海域存在沙地、断层情况。退潮后,滩涂还留有大大小小的水坑,水坑里都是淤泥,一脚踩下去很难出来。
4、“一国两制”标语牌附近海域:
海床深水流湍急
该片水域有一处海床较深,水流湍急,该处海域地质构造特殊,在临近岸边的沙滩中,有一片较深的海床,水流湍急,贸然下海,易被海浪卷走。同时,这片海域海岸线很长,岸边有很多礁石,若在礁石上欣赏风景,容易因涨潮被困在礁石上;一旦贸然往回走,掉进海里,有可能被暗流卷走。
5、曾厝垵海域:
沙土松软易陷落
这一带海域沙土松软,一不小心就会踩空或陷进去,易导致溺水事故发生。此外,曾厝垵海域礁石很多,边缘非常锋利,又很难发现,脚一踩容易受伤。
6、厦大白城海域:
地形特殊暗流漩涡多
110水救队队长庄鹭杰告诉记者,白城海域地形呈凹形,水流汇聚此处会改变方向,造成水流湍急且暗流多。退潮时,游泳者很容易受水流影响,无法顺利游回岸边。此外,这片水域礁石多。在潮汐作用下,礁石附近会产生暗流和漩涡,为游泳者产生阻力,不易游回岸边。“去年8月份,一对父女还因充气游泳圈被礁石划破,只能在礁石上等候救援。”庄鹭杰说,礁石看似平滑,实则长满了海蛎壳,非常锋利,易划伤游泳者,划破充气泳圈。
7、鼓浪屿海域:
礁石上打卡被困情况多
在鼓浪屿港仔后浴场、美华浴场、大德记浴场、燕尾山礁盘游泳时也需要注意。救生协会鼓浪屿海上义务救援队队长苗旺介绍,退潮时,这些海域水流急,游泳者要特别当心。不仅如此,这些海域同样有很多礁石,涨潮后,礁石附近的沙滩会被水淹没,不少游客常因忙着打卡被困在礁石上。“人在礁石上不慎被大浪拍下落水也很危险。”苗旺说,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18日,他们共接到110及鼓浪屿派出所救援指令18次,共计救援因涨潮被困海上礁石人员20人。【厦门溺水高发海域安全隐患确实不少 市民游客勿到陌生水域嬉戏】【厦门有7个危险水域 新版“防溺水地图”上线】【厦门正值汛期 市应急管理局发布汛期安全常识和应对措施】
万一自己“溺水”,这些方法可自救!
教育部部署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要紧盯关键时间节点,抓住学生上学、放学和周末、节假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强化防溺水安全教育。加强家校沟通,督促家长加强对学生离校期间的监管,严防溺水事故发生。要紧盯关键防控措施,广泛开展防溺水“六不”宣传,反复提醒学生不要盲目下水施救、手拉手施救。溺水事故高发地区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游泳课,帮助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和自救自护方法。要提醒学生放学后及时回家,不要在外逗留。
通知指出,各地要紧盯重点危险水域,提请当地党委和政府及时对辖区内易发溺水事故的重点危险水域进行排查整治,要紧盯重点学生群体,高度关注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学生等重点群体。学校要成立学生防溺水“联防小组”,建立相互提醒机制,对同学私自下水和到危险水域玩耍行为,及时制止并向家长、老师报告。
通知强调,各地要紧盯安全责任落实,将防溺水工作情况纳入教育质量评价和教育行政、学校校长和教职工工作考评,作为评优评先先决条件。对造成重大溺水事故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汛期即将来临 教育部部署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