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本网记者 马庆伟)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今年5月也是“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我们一起来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期,如今出现低龄化、极端化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需各方面的关注。儿童青少年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关爱孩子心理健康,家长和老师又该怎么做?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厦门市仙岳医院儿童心理科病区主任吴为阁。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原因有很多
吴为阁表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有很多,部分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遗传、母亲孕期卫生及生理疾病等因素。儿童受到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可能导致身心发展异常,如精神分裂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等往往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母亲孕期的情况,如孕期营养、情绪状态、服药、生产过程等,也会对胎儿的脑发育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而当孩子的身体生病或受外伤,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则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的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等。幼儿及童年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是一生都较难消除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学校教学氛围、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同辈群体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书写障碍引发情绪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神经发育障碍也会引发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听说读写算障碍,吴为阁就接诊过这样一名患者。
今年上小学三年级、8岁的王洋(化名),表面看着很机灵,但读书成绩不理想,经常发脾气,情绪很不稳定。“他不喜欢看图写字,只要多写一些字,就很烦躁,会哭,家属一度认为是抑郁症。”在治疗过程中,吴为阁得知孩子书写速度很慢,一个半小时都很难完成一份试卷,最后确定底层原因与厌学无关,而是在书写方面存在障碍,从而引发情绪的问题。
诊断之后,吴为阁建议家长通过引力球锻炼孩子的手部肌肉,训练协调性,并通过循序渐进地练习字迹、书法等,经过一段时间后,王洋的书写状态得到了改善,情绪也变得稳定。
成绩压力、人际关系导致抑郁症
目前,抑郁症年轻化趋势明显,青少年抑郁症状常被视为青春期正常表现,识别相对困难,治疗也更应谨慎,家长、学校及社会需要重视学生抑郁问题。
就在半年前,吴为阁接诊了这样一名患者:今年15岁的李燕(化名)上初三,之前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在接连经历考试失利后,使她的心理压力变大,担心中考不利,考不上重点中学,再加上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问题,经常认为同学在背刺她,有过轻生自残行为,曾经休学了一段时间。经诊断,李燕患上的便是抑郁症,而且已有3年病史。
目前,抗抑郁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手段。对于学生群体的抑郁症,轻度症状首选心理治疗,若达到中重度,如有伤害自己的消极想法和自残行为,或者伤害别人的冲动想法和行为,就需要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针对其情况,我们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加上药物治疗,李燕情绪明显改善,不再有轻生想法。”如今,李燕已回到学校学习,转为家庭心理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吴为阁感动的是,李燕的妈妈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的女儿,在背后默默地鼓励她。
家长如何甄别孩子的心理问题
那么,家长该如何甄别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呢?专家建议,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生理、情绪、行为、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甄别孩子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生理上,孩子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又吐,以及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情况;情绪上,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行为上,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学业上,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人际关系上,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应要重点关注。
以上情况的出现,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来讲,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两周以上,家长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各方面都应该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当发现孩子出现了相关问题,或者精神疾病的相关症状,家长要正确认识儿童心理问题,仙岳医院儿童心理科病区主任吴为阁认为,一定要及时尽早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冲动做出影响孩子心理的行为;在平时的生活中,应注意养儿育儿的方式,认真经营夫妻关系,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应进行有效的陪伴,陪伴孩子走过人生关键的阶段;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全面地看待孩子,对于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树立自信。
在学校里,教师们应接受学生的多元性,给予学生平等的关心,对青春期的孩子要采取多元开放包容的态度。学校方面,校领导和上级主管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给教师们营造更多开放的氛围。
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吴为阁倡导“早发现、早诊疗”,加强学生群体中的抑郁风险筛查、尽早介入抗抑郁治疗。一般来说,干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康复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