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文/连芊)3月22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暨中国民族音乐的当代发展研讨会”及专家讲座在厦门举行。此次研讨会是第二届中国民族音乐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作曲家、演奏家、评论家和学者,共同探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本次研讨会由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王次炤教授主持。他在开幕致辞中提出,民族音乐的未来发展需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在科技浪潮中激活传统基因,构建中国音乐的当代话语体系。他认为,新时代文化建设需以“新质生产力”为思维引领,推动民族音乐在守正创新中回应时代需求,既要直面传统剧场与青年群体的疏离问题,也要探索科技赋能下的新表达方式。
琵琶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为核心,结合50年舞台经验,提出器乐表演需平衡技术训练与艺术表达,并以《妙音天舞》为例,阐释传统音乐基因在跨界融合中的现代化转译。作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则剖析了其新作二胡协奏曲《心之弦》的创作实践,强调创作需扎根传统音乐思维内核,而非停留于形式化拼贴。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伯瑜提出,中国传统器乐合奏目前存在民族管弦乐团、传统乐种、新组合及民族室内乐四种形态,需重新审视大型传统乐队的历史资源,探索非西方交响思维的中国管弦乐模式。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教授则以江南丝竹、福建南音为例,指出单线条旋律的“浮雕式”织体是中国音乐美学的核心特征,当代创作应重视乐器个性而非盲目追求复调化。
此外,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张萌提出当前民族音乐创作存在“中西技法拼贴化”等问题,部分作品将“调和”简化为符号嫁接,背离刘天华“以本土文化主导跨文明对话”的初衷。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则以歌剧《画皮》为例,探讨民族乐队在戏剧叙事中的独特表现力。
在跨界融合方面,山西大学特聘教授满新颖聚焦“民乐+电子/摇滚/世界音乐”的跨界模式,提出通过元宇宙技术突破物理限制,以虚实融合场景构建全球化音乐坐标。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丽丽则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民族音乐传承的影响,并提出“数字基因库”概念,以区块链技术助力传统音乐的传播。
在当天下午的讲座中,文化学人林谷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次炤、音乐学家田青研究员三位学者从文化比较、结构分析与历史叙事三重维度切入,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深入解读与探讨。林谷芳以跨文化视野反思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困境,王次炤通过解构音乐传统的层级关系揭示其动态传承逻辑,田青则以自身实践阐释音乐与民族精神的共生性。
本次研讨会及专家讲座是第二届中国民族音乐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音乐会演出、进校园等活动共同构成多维立体的展演格局。活动不仅是对刘天华先生音乐理念的深刻致敬,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