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垃圾分类:科技赋能下的文明新范式
2025-07-05 10:24 来源:厦门网

  开栏的话   

  日前,厦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这份荣耀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全体厦门市民的共同努力,同样,也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助推。自动感应垃圾桶、智能垃圾屋让垃圾分类不再“烧脑”;智数管理服务平台,让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更加“精准”;智能网联、车路协同技术让市民出行更加“及时”……科技创新如同精准的文明推手,深度嵌入厦门文明创建的各个环节,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市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文明有序。    

  科技,以人为本;科技,助力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本网推出系列报道,揭秘厦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的幕后的科技力量,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厦门经验。   

  当传统垃圾处理模式仍深陷“人工分拣效率瓶颈”与“分类意识培育困境”,厦门正以科技之力重塑城市文明新范式。在这场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战中,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撬动垃圾分类文明创建升级的支点。

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智能分选设备快速辨别垃圾材质,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与可回收物精准分离,实现高效处理。

  走进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智能分拣设备正以毫秒级响应速度,将混杂的废弃物精准分类,上演着垃圾变废为宝的“魔法秀”;漫步社区街巷,搭载AI识别技术的24小时智能督导设备,化身居民身边的垃圾分类“智慧管家”,用柔性科技力量推动文明习惯养成……厦门正用科技编织起城市文明创建的智慧网络,更让垃圾分类成为全民参与的文明风尚。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上演垃圾变废为宝的科技“魔法秀” 

  “这些沾满残渣剩饭的餐盒,真能摇身一变成无纺布袋?”在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的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退休教师陈大爷凑近展柜,目光紧紧锁定着一排排再生制品,眼里满是惊叹……

  而在分拣中心的生产车间,就上演着垃圾变废为宝的科技“魔法秀”:高速传送带上,外卖餐盒、快递袋等“低值可回收物”经过近红外光学扫描和AI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如同被施了魔法般自动“飞”进对应的立体料仓,实现规模化、精细化分选。

  分拣中心负责人蔡俩志介绍说,相比传统人工分拣效率低、环境恶劣的问题,分拣中心的多模态融合识别分选系统每小时分选处理能力达5吨以上,分类识别准确率超过95%。

  这里的“定制化分选”功能,正是“为用而分,分而必用”理念的生动实践。据介绍,分拣中心依托国内领先工艺技术和自主研发的成套装备,以终端应用需求为导向的分选方式,确保了分出来的每一类低值可回收物都能找到“用武之地”,避免资源浪费。

一键式控制智能车间

  “15种可再生资源经压缩打包后,销往产业链下游企业进行再生加工和高值化应用,生产的再生产品回归人们的生活,实现垃圾新生。”蔡俩志表示,这种模式推动了环卫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节约石油开采、减少碳排放。

根据垃圾材质进行筛选分类

  “30个塑料瓶就能织成一件外套、十个牛奶盒回收能做成一个包包……”蔡俩志指着展示区的环保垃圾桶、仿真绿植说道,“这些再生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实现了‘废品’到‘宝贝’的华丽转身。”更贴心的是,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追溯再生产品的“前世今生”,见证资源循环之旅。

  当塑料瓶织就的环保外套、再生材料制成的家居用品走入千家万户,科技不仅破解了污染难题,更让绿色生活理念成为文明城市最温暖的注脚。

  “智能管家”系统: 

  赋能社区垃圾分类文明创建 

  “孚中央社区佳隆小区1号投放点1垃圾桶未加盖。”在海沧区孚中央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郭小娟手机传来提醒信息,她立即通知物业前往处理。从系统报警到物业人员奔赴现场将垃圾桶盖严,整个流程行云流水,全程耗时不过短短几分钟。

  这样高效的智能处置场景,如今已成为孚中央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日常缩影。从垃圾投放监测到问题响应,每个环节都在科技驱动下高效运转,悄然重塑着社区的文明底色。

垃圾分类问题出现时,智能监测系统立即精准定位异常点,同步推送告警信息,指引工作人员迅速响应。

  由厦门电信打造的“视频+AI”智能系统,已成为社区垃圾分类的“智能管家”。据介绍,安装在垃圾桶上方的高清摄像头,如同敏锐的“电子眼”,就连桶盖未完全闭合、地面散落菜叶等细微情况也能实时捕捉。

  佳隆小区物业陈主任介绍说,当垃圾桶接近满载时,系统的满溢报警功能还会主动向他们发送预警信息,如同发出“求救信号”,提醒及时清运垃圾。

告警信息刚一弹出,物业人员便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问题。

  “AI系统还能自动筛除无效告警。”物业陈主任介绍,过去每天的告警中,一半是风吹塑料袋导致的误报,现在系统会自动过滤。在他看来,平台的“证据链归集”功能解决了大麻烦——系统自动生成带时间戳的违规视频,可精准溯源不文明行为,帮助物业人员快速现场处置,规范垃圾投放行为。

居民们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将不同类型的废弃物准确分类。

  “科技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还让居民的自觉性显著增强。”郭小娟感慨地说,“智能设备就像不知疲倦的‘监督员’,能第一时间发现疏漏。我们及时跟进指导,现在大家参与垃圾分类时更加细致认真,分类态度明显改善。”居民占阿姨对此赞不绝口:“智能系统投入使用后,大家的分类意识明显提高。”

  孚中央社区党总支委员郑淑娟介绍,自智能系统上线以来,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居民主动分类的意识不断增强,社区管理效能大幅提升,垃圾分类准确率更是实现了质的突破,为社区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厦门,科技赋能垃圾分类的创新实践正多点开花。海沧区渐美村15座智能垃圾分类屋配备语音引导、满溢报警等功能,同步推行的"积分制"管理更是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村民通过规范分类积累积分,可在“智慧渐美”小程序兑换生活用品,每月超150人次享受"绿色福利"。而在湖里区围里社,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双语云广播24小时值守,实时纠正不文明行为,推动分类准确率提升;监督微信群则搭建起全民共治桥梁,居民随手拍、网格员快速响应的模式,高效整改卫生死角。

  当科技让垃圾分类变得简单有趣,当废品再生为身边的日常用品,厦门正用智能手段书写着文明城市的新答卷。从每秒3米的传送带,到桶盖没盖严的实时抓拍,智能设备与创新机制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更让文明理念在科技助力下浸润人心,也让“绿色时尚”真正融入千万家庭的生活日常。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