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地的荔枝书写:家山荔子邀谁赏?
2023-02-14 09:15 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并非荔枝原产地,引进种植荔枝的历史比岭南迟得多,但自宋代以来却取代了岭南、巴蜀成为荔枝书写的中心。除种植规模庞大、品质优良、品种丰富外,闽荔能实现如此“逆袭”而声名鹊起,与蔡襄所作的《荔枝谱》干系重大。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莆田)人。他出生于荔枝之乡,自幼熟悉此物,中举后所知漳州、福州、泉州等地也是荔枝如林、绛囊似火,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使其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完成了《荔枝谱》这部严肃之作。蔡襄之前,我国第一部荔枝谱是北宋初年南海主簿郑熊的《广中荔枝谱》,但该书除22个荔枝品种名称外,其余内容并未得到流传,因此真正产生影响的第一部荔枝学专著是蔡襄的《荔枝谱》。

  蔡襄《荔枝谱》凡七篇,详细记述了闽地出产的32个荔枝的品种、产地、栽培、生长习性、生态特征、加工贮藏方法以及服食养护的注意事项等,显示出宋时福建人民在培育荔枝过程中的深刻认识和非凡创造力。《荔枝谱》还开荔枝品评之先河,蔡襄将闽中荔枝按品质分为上、中、下三等,并指出了区分品质优劣的方法。他认为荔枝以甘为味,虽百千棵树,都没有相同的,其味道或过甘或过淡,唯有“陈紫”(荔枝名贵品种)的色香味出类拔萃,为天下第一。凡皮、膜、形、色有一处类“陈紫”者则已为中品。那些皮厚刺尖、肌理发黄而食之有渣、回味发涩者自为下等。

  蔡襄《荔枝谱》甫一问世,就得到欧阳修的认可。欧阳修亲作《书〈荔枝谱〉后》附于谱末,踵增其华。欧阳修的政坛名臣和文坛宗主地位,无疑提升了《荔枝谱》在文人仕宦群体中的接受程度,亦扩大了闽荔的知名度。成书第二年,蔡襄将《荔枝谱》献给皇帝,从此它流传于天下。北宋曹勋在拟人传体寓言《荔子传》中认为“蔡君谟谱其世家,闽族方著”。

  进入南宋后,《荔枝谱》的影响力依然卓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僧人守元称“蔡君谟作荔枝、茶两谱,皆极尽物理,举世皆以为当”。嘉熙年间(1237—1240年)任广东提举的莆田人刘克庄曾为广东荔枝惋惜道:“名荔绝甘冷,与莆争长雄。不逢蔡公谱,埋没瘴烟中。”

  蔡襄本人作为最初的记录者,也不断被后人记录称颂,甚至演变为一种诗歌故实。如王十朋知泉州,咏荔枝诗云:“去冬分符向南土,半月身行荔枝圃。三州嘉木皆眼见,更阅君谟向来谱。”戴复古亦有诗云:“尝观蔡公谱,梦想到莆中。”

  《荔枝谱》大大提升了闽荔的社会文化意涵,更引领着福建荔枝谱录之学独领风骚数百年。据学者考证,自宋代至清代,共有15部荔枝谱问世,其中有3部诞生于广东,11部撰于福建,清代江苏江阴人陈鼎的《荔枝谱》(对象是闽粤蜀三地的荔枝)撰于何地不详。

  两宋5谱,福建占3谱。郑熊《广中荔枝谱》(970—971年,已佚)、蔡襄《荔枝谱》(1059年)、徐师闵《莆田荔枝谱》(约1060年,已佚)、张宗闵《增城荔枝谱》(1076年,已佚)、陈寺丞《续荔枝谱》(13世纪中叶,已佚)。其中,蔡襄、徐师闵、陈寺丞3谱诞生于福建,郑熊、张宗闵2谱诞生于广东,但真正对传世起了重要作用的是蔡襄《荔枝谱》。

  明代6谱,均产生于福建。经过元代的短暂沉默期,明代福建又兴起荔枝谱录之风,并达到历史最高潮。短短50年内,相继出现6部荔枝谱,分别为徐 《荔枝谱》(1597年)、屠本畯《闽中荔枝通谱》(1597年)、宋珏《荔枝谱》(1608年)、曹蕃《荔枝小乘》(1612年)、邓道协《荔枝谱》(1628年)、吴载鳌《记荔枝》(17世纪30年代)。除曹蕃客居福建、屠本畯在福建为官外,其余4人均为福建人氏。

  清代4谱,福建占2谱。林嗣环《荔枝话》(1650年前后)、陈定国《荔谱》(1683年)、陈鼎《荔枝谱》(1683年前后)、吴应逵《岭南荔枝谱》(1826年)。其中,林嗣环为晋江人,陈定国为长乐人,两谱均写作于福建。

  除此之外,专门著录福建荔枝的尚有北宋曾巩可能作于福州任上的短文《荔枝录》,该文列荔枝品种34个,除“一品红”与“状元红”外,其余悉与蔡谱同;清代曾弘《荔枝谱略》则多为抄袭明代徐、邓之作。以上诞生于福建的荔枝谱在体系结构上大多仿效蔡襄《荔枝谱》,只在内容上有不同的补充,形成了闽地荔枝研究的重要传统。

  荔枝谱录的风行,也引发闽地文人为荔枝题诗的新高潮。宋代产生于闽地的荔枝组诗很多,代表作如曾巩在福州写下的咏物诗《荔枝四首》、黄裳《荔子二首》、王十朋《食荔枝三首》、陈宓《荔子两首》、刘克庄《温陵太守赵右司惠诗求荔子适大风雨扫尽辄和二绝》等。至明代,屠本畯有《荔枝纪兴二十六首》,好友徐 题写了《荔枝咏》四十绝,选取江家绿、火山等40个品种,以绝句形式进行吟咏。屠、徐之后,不少人有意模仿这种对不同品种荔枝进行吟咏的组诗创作,如陈荐夫《荔枝十咏》、陈省《荔支十咏》、谢杰《荔枝名歌八首》等,可见一时盛况。

  闽地在宋以来不仅成为荔枝书写的中心,还促进了荔枝审美趋向深入。蔡襄《荔枝谱》认为食荔枝有益于人,其中“荔枝仙人”的说法对荔枝仙果形象的建构起了很大作用。蔡襄《七月二十四日食荔枝》即把荔枝比作绛衣仙子:“绛衣仙子过中元,别叶空枝去不还。”

  作为闽地的标志性风物,荔枝让闽人难掩自豪之情并极力推介,如晁冲之在《送惠纯上人游闽》的开篇中这样写道:“蚤听闽人说土风,此身尝欲到闽地。春沟水动茶花白,夏谷云生荔子红。”建茶与丹荔使听闻者产生“欲到闽地”的念头,足见闽荔的魅力。

  因此,在闽地文人的笔下,荔枝常常成为桑梓的代名词,延平人黄裳因客居外地而感伤地问道:“家山荔子邀谁赏?”闽人对荔枝的深厚感情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