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中国75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接下来为您介绍“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今年72岁的塔吉克族老人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巴依卡一家三代,70多年守卫边境。巴依卡是家中的第二代护边员,近40年的戍边生涯中,他一直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帕米尔高原,为边防官兵指向带路,参与巡边护边,行程超过3万公里。
海拔3100多米的塔县地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群山围绕,全县有800多公里长的国境线,当地居民历来就有爱国戍边的传统。这栋红色尖顶的房子就是巴依卡老人的家,家中陈列的照片、奖状、证书,记录着一家三代70多年的戍边故事。
巴依卡的父亲是家中的第一代护边员。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在边关建立哨所,但山路崎岖复杂,从祖国各地而来的官兵不熟悉路,巴依卡的父亲凯力迪别克主动找来,为巡边的解放军带路,这也是一家三代接力戍边的起点。
1972年,20岁的巴依卡在父亲的带领下第一次参与巡边工作,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做向导。红其拉甫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沿途要翻越多座雪山、还要过冰河,经常发生雪崩、山石滚落、泥石流等情况,往返一趟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
尽管一开始不太理解父亲,但父亲一再向巴依卡交代巡边的重要性,并叮嘱一定要守护好祖国的界碑。从1973年开始,巴依卡独自给边防官兵做向导,一走就是将近40年。慢慢地,他与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越来越理解父亲曾对他说过的话。父亲凯力迪别克是第一代塔吉克族党员,巴依卡接了父亲的班后,多次递交入党申请。1999年,47岁的巴依卡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塔县提孜那甫乡原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表示,家是塔县,国是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我倒下了有我儿子,我儿子倒下了还有我儿子的儿子,这是我爸爸说的。
红其拉甫边防连班长王利军称,每次巡逻都要沿着河流一直走到吾甫浪沟达坂,最危险的就是蹚冰河,每次巴依卡都是在第一个带路,他是向导,发现危险会第一时间告诉官兵们。
长年的戍边工作,巴依卡的头、肩膀、肋骨和腿多次受伤。2001年的一次巡边,他摔断了5根肋骨;2004年,他带上大儿子拉齐尼一起巡边。后来,他还出现严重的高原性心脏病,做了搭桥手术。2009年,57岁的他再也难以上山了,将巡边向导的接力棒完全交给了儿子拉齐尼。
王利军表示,每次巡逻都是挑选人员身体素质过硬、以及当兵时间长一点的官兵。他申请了好几次,当兵第七年才担负起吾甫浪沟巡逻工作,但巴依卡和拉齐尼作为护边员每年都要经历这条路的生死。
拉齐尼是家中第三代护边员,接续巡边后,他也在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条河流、每道山沟、每块界碑旁留下了足迹,也像父亲那样给风吹日晒的界碑描红。但2021年1月,拉齐尼在喀什抢救一名落入冰窟的儿童时,不幸牺牲,年仅41岁,被追授为“时代楷模”。时至今日,巴依卡每每谈及儿子都会动容。
在红其拉甫边防连的文化墙上,挂着巴依卡和拉齐尼父子俩巡边的照片。每当新兵入连,老战士们都会讲述他们一家三代爱国戍边的故事,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新战士和当地的每一位护边员。
如今,从海拔4100多米的红其拉甫边防连到海拔4700多米的吾甫浪沟沟口已经修通了公路,往返巡逻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少。与此同时,巡边条件也在发生着变化,直升机、无人机等手段已经广泛运用。巴依卡说,希望拉齐尼的儿子长大后,能成为家中第四代护边员,沿着他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
这几年,很多来到帕米尔高原的游客在听说巴依卡一家人的事迹后,都会到村里看望巴依卡。大伙儿围坐在摆满美食的炕上,聆听巴依卡讲述当年护边时的艰辛故事,还有如今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让巴依卡老人欣喜的是,2022年底,新疆首座高原机场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正式通航,雪域高原帕米尔迎来首批“空中来客”,曾经闭塞的高原如今已四通八达,迎接八方来客。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