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生活中不少老年人,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在就医时会遇到各类困扰。子女不在身边,生病时无人陪同前往医院就诊;医院规模大,建筑结构复杂,跑来跑去身体实在吃不消;不会网络挂号、不会扫码付款,医院里的很多智能设备让老人也犯难......如何破解老年人看病“难”和“繁”?近年来,一种叫做陪诊师的新兴职业在一些地方出现,他们可以陪同老人到医院挂号、看病、跟医生沟通,充当起了老人的“临时家人”。3月3日的民生一件事,我们来重点关注老年助医陪诊。
家住北京的王凤岐老人今年70岁,由于身体原因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儿子因工作忙有时候没法陪她去医院,每次她和老伴面对挂号、就诊、拿着一堆化验单跑上跑下做各种检查都感到非常疲惫。
最近,老人的儿子从网上给她预约了一个陪诊师。
小秦原来是一名护士,在工作中她看到了老年人对于陪诊的需求,便转行做了陪诊师。每次接到陪诊的订单她都会提前详细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就医需求、医院情况等,像家人一样全程陪同老人挂号、做检查。护士的专业背景让她能帮助患者更好地跟医生沟通。
小秦在陪诊过程中发现,多数老人不仅需要专业的陪诊服务,还需要精神的安慰。她会在陪诊过程中安抚老人的情绪,比如王大妈就经常不按医嘱服药,小秦还会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
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老年人对陪诊的需求主要是挂号、协助就诊和缴费等。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像王大妈这样没人陪同看病的老人不在少数,其中独居高龄老年人是陪诊的主力需求人群。
三大顾虑困扰老人 陪诊市场有待规范
由于是新兴行业,目前陪诊师的从业资质、服务流程、收费标准等都还没有明确的界定,陪诊行业还须进一步规范。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陪诊师的职业定义、工作任务、职业等级和考核标准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一些老人对于选择陪诊服务还存在一定的顾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陪诊公司是以“家政”“医疗咨询”“健康管理”等不同的名义注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收费标准也差异较大。另外,陪诊师的职业背景也不同,有医护人员、社工、志愿者、家政服务人员等。担心遇到医托、怕钱财被骗、怕不够专业,成为老人陪诊的三大顾虑,而对于从业者来说,有时候跟“黄牛”、医药代表等界限不清也成为他们的困扰。
上海出台试点方案 规范老年人助医陪诊
去年,民政部联合多部门出台措施,提出“培育专业助医组织和队伍,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取号、就医陪同、代取药品、代办缴费等助医服务”,各地也通过不同的模式对陪诊师行业进行规范管理。
今年2月,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在9个区启动陪诊服务试点,试点从业务流程测试、标准制定、平台建设、技能培训等方面规范发展老年陪诊市场,希望通过半年的试点找出老年陪诊服务存在的难点问题,进一步规范陪诊服务内容、服务监管以及收费规范等。
在老年人口比例占户籍人口比例高达41.3%的杨浦区,根据试点方案,杨浦区实行本地陪诊师持证上岗,并对陪诊师的综合素养、专业知识、服务规范等方面提出细化要求,要求陪诊师要掌握一定的医疗救护知识、熟悉医院与诊疗流程、能与医生就诊治进行交流,还要有向家属准确反馈医嘱的能力等。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试点区县还建立了陪诊预约平台,方便老人和家属预约服务。
银龄互助志愿服务 助力就医“最后一公里”
为了消除老人对陪诊服务的顾虑,一些地方也在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招募志愿者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陪诊服务。
在四川资阳,很多社区都在尝试由低龄老人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陪诊服务。
另外,为了方便老年患者就诊,一些医院也挑选一些专业能力强、熟悉医院就诊流程的志愿者,经过陪诊培训后义务帮助老年人办理挂号、检查、取报告、取药、住院等手续。今年86岁的王淑琴就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就诊服务流程。
在江苏常州,一些医院采用点位接力的陪诊模式,在挂号、缴费、检验等点位设置志愿者岗位,接力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全流程的陪诊服务,这些志愿者都经过了理论和操作实践的技能培训并经过考核。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