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发文要求,老师要按时下课,不得“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严禁阻拦学生走出教室。此前,“课间10分钟”被挤占、“课间圈养”问题引起社会广泛热议,随后各级各部门持续发文督促学校要保证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时间,那为何目前仍存在“课间静悄悄”现象?
相比较时间而言,如何让学生爱上大课间和体锻才是该思考的。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跳绳、跳房子、打沙包、弹珠等游戏,课间10分钟,承载着很多人的求学回忆,记忆里的课间充满欢声笑语。这些愉快的体验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是教育的温暖与美好所在。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学、初中、高中的课间10分钟变得安静无比,甚至有家长表示“几乎没听到孩子说过有关课间玩耍的趣闻”。那种单纯简单的10分钟已经很难找到,出现了“从前车马慢,课间满场飞。而今车马快,课间不能玩。”的现象。
课间10分钟的功能是短暂的休息、放松。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中小学校推行“文明休息”,实施“课间圈养”,这一行为明显有悖于学生活泼的天性,催生出了越来越多的“小眼镜”“小胖墩”,也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出现“课间圈养”现象,一是源于学校安全的焦虑,为了避免意外发生选择在课间给孩子戴上“紧箍”;二是一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陷入了误区,他们认为课堂上要认真学习,课间就应该安静休息,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三是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孩子的安全,而出现了过度维权现象。
其实,“课间圈养”引发热议,折射出的正是社会对课间活动回归校园的期待。这份期待,也是学生的期待,将课间10分钟要完整地交给学生自主支配,不要搞有组织的活动。当然,不组织、不安排,并不代表不需要管理和指导,不能借着自由玩耍的名头,让课间成为安全事故高发时段。看到这,就有人会问了,那到底让不让管、用不用组织呢?
答案是:要有序引导学生。课间是在有限空间内活动,学校和教师需要有序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游戏场所和游戏内容,并确保学生的自主性与选择性,让孩子们在安全、有序、欢快的课间环境里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快乐成长。
同时,作为必不可少的辅助——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融入安全教育内容,有效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并精心规划各年级的活动区,增配楼道巡逻教师;家长则应将室外活动的可控风险视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遇到孩子磕磕碰碰,有点小刮擦小流血,要冷静、理性地与校方寻找合理方式解决,不要“过度维权”,配合学校推进课间活动落地,让学生玩得舒心。
总而言之,要把“课间10分钟”真正还给学生,学校、老师、家长要解开束缚,多给孩子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文/廖文焱
责任编辑: 连芊,赖旭华,叶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