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益阳,有学生家长表示,一种“死亡游戏”正在校园流行。所谓的“死亡游戏”又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是通过特定动作让游戏参与者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状态,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孩子窒息死亡。
作为一位母亲,我看到这条新闻的第一反应是担心,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也对这个游戏感兴趣,有没有在学校尝试过。好在经过询问,我家孩子既没有听过,也没有兴趣。
其实,回过神来想一想,我们这一代家长,应该比现在的孩子更熟悉这个游戏。我读书的时候,学校里就有玩这种类似窒息游戏的,我们看过的电影里面,也有过不少类似的情节。这个“死亡游戏”,不是新发明,其实是个卷土重来的老游戏。
如今,这一危险游戏再次出现在校园,与青少年追求新奇体验的天性有关。青少年好奇心强,追求新奇、冒险,是生理发育阶段的正常表现。但是玩“死亡游戏” ,有窒息死亡的风险,是不可取的。那么怎样让“死亡游戏”早点死亡,不再害人呢?
首先,我们要把“死亡游戏”这颗“毒草”,从孩子们的世界里拔去。方法就是把“死亡游戏”的危害彻底解释清楚,让这个游戏变得无趣。秘密一旦说出来就不是秘密,游戏一旦解构就变得无趣。一个游戏,越是遮遮掩掩,越是严令禁止就越会激起孩子们的探求欲。
建议学校和家长不要只是粗暴地禁止学生玩“死亡游戏”,而是像宣传禁毒、宣传反诈那样,通过生动有趣的宣传手段,把“死亡游戏”用科学道理解释清楚:孩子,没有什么前世今生、梦回大唐,你窒息前几秒看到的画面,只是你潜意识里的内容,贸然尝试只会损伤大脑,影响智力,攸关性命。这样,就算有孩子想玩这个游戏,其他人也会劝阻他:别玩了,大唐无门,天堂有路。
此外,还要去掉“ 死亡游戏”生存的土壤,让它不再萌发。既然青少年追求新奇体验是他们的天性,那么我们就把这种天性引导到更适合的方向去。如果引导得好,可以促进孩子自驱力。
在这一方面,社会、学校和家长,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比如野外考察、科技馆体验、博物馆之夜等,为孩子们打开神奇的科学大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学习。
文/李奕佳
责任编辑: 连芊,赖旭华,叶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