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厦门翔安新圩镇凤路村上百万斤包菜面临滞销困境,市民连夜驱车采购,企业、高校批量认购,网红主播田间带货,呈现出支农助农的温暖的场景。这场爱心接力不仅解了菜农的燃眉之急,更让“爱心厦门”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从媒体首发报道到市民自发组建“爱心购菜群”,从夏商集团启动应急采购到朴朴超市3天上新,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联手为滞销包菜定制采购方案,到美食博主将直播间搬进菜地为包菜免费打广告,这场全城总动员展现出惊人的组织效率。这种媒体搭台、全民参与的帮扶模式,体现了厦门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担当,展现了厦门市民的高素质与社会的高凝聚力。
然而,爱心解困的背后,折射出农产品产销的深层次矛盾。
包菜是一种全年均可种植和收获的蔬菜,是市场上颇为常见的蔬菜品种之一。凤路村的包菜滞销,并不是产品不适销对路的问题,也不是产销不平衡问题。类似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菜贱伤农”、分散种植模式难以抵御市场波动、冷链物流短板加剧流通损耗等问题,在一些农产品市场上反复出现。2019年山东寿光蔬菜滞销时建立的全国蔬菜价格指数平台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要打破“丰产不丰收”的魔咒,或许需要“给锄头装上芯片,让数据流灌溉田垄”。放眼全国,破局之路早有先行者。在浙江丽水,“丽水山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300家经营主体,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电商化销售、差异化发展,使农产品溢价超30%;云南褚橙用十年时间建立从种植到品控的全链条体系,实现每公斤售价是普通橙子的3倍。这些案例说明——当生产端的精益化、流通端的智慧化、消费端的品质化形成闭环,农产品才能真正挣脱“价贱伤农”的怪圈。
当爱心助农的热潮渐渐退去,我们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筑牢产业根基。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户兜底,发展净菜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建立数据平台引导科学种植,培育新农人激活乡村电商,这些举措或许不如爱心抢购来得热血沸腾,却是破解滞销难题的治本之策。正如闽南谚语所言“细水长流,吃穿不愁”,农业振兴从来不是百米冲刺的狂欢,而是需要耐力的马拉松跑——只有将应急之策转化为长久之计,才能让农民为田间地头的丰收展现笑颜。
文/尹框
责任编辑: 连芊,赖旭华,叶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