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退休高管每月坐收“技术咨询费”却从未到岗,某高校专家凭项目评审身份收受“科研协作费”远超行业标准……从近期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例看,一些行贿人送礼的手段升级、花样翻新,有的以“讲课费、咨询费、评审费”等名义包装的变相贿赂,正成为作风建设新的“隐形雷区”。
这些披着“专业服务”外衣的权钱交易,看似“合规合法”,实则是对纪律红线的迂回试探,必须撕开伪装、深挖细查,防止“小切口”变成“大塌方”。
“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并呈现出由明转暗、改头换面等新特征,给监督执纪带来了新挑战。一是兑付方式“期权化”。一些领导干部在位时利用手中权力为他人谋利,共同商议待其离职或退休后以某种形式兑现“回报”,腐败潜伏期拉长。二是收礼主体“亲属化”。直接向干部送礼风险高,行贿人便将目标转向其配偶子女或特定关系人,借“亲友圈”曲线围猎。三是操作手段“碎片化”。将大额贿赂拆分为多次“小额劳务报酬”,企图以“化整为零”规避审查。这些新动向表明,“四风”问题正从“显性违规”转向“隐性变异”,若不及时纠治,极易形成“温水煮青蛙”式的腐败渗透,必须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决心精准打击。
揭开腐败“隐身衣”,治理新型变相贿赂,必须抓住“权力寻租”的本质。首先,要扎紧制度篱笆,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针对“讲课费、咨询费”等易异化项目,出台细化管理办法,消除监管模糊地带。其次,要强化科技监督,运用大数据分析资金流向、合同频次、利益关联等要素,建立“高频次、跨领域、超标准”费用预警机制,让“异常流动”无所遁形。再者,要筑牢思想堤坝,从典型案例中深挖思想根源,通过警示教育、廉政谈话等方式,让党员干部警惕“糖衣炮弹”背后的陷阱,祛除“小节无害”的侥幸心理。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无论隐形变异的手段如何翻新、路径如何设计、利益如何腾挪,其权钱交易的本质不会变。只要我们保持对“四风”新动向的敏锐性,既严查“台上合规合同”背后的暗箱操作,更深挖“台下利益链条”的深层勾连;既紧盯“显性腐败”的蛛丝马迹,更穿透“隐性变现”的迷障迷雾,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正风肃纪的攻坚战持久战,让朗朗清风始终成为新征程上最鲜明的底色。(文/胡羽欣)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叶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