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啉嘚”
2025-03-10 09:24 来源:厦门网

  夏炜

  第一次喝功夫茶至今已有些久远。那是37年前求学厦大,新生相见于芙蓉二。同窗陈君,闽南漳州人,嗜茶,以“功夫茶”泡茶法,泡一种名曰“铁观音”的乌龙茶。茶汤色浓如酱油,茶杯小巧如半个核桃。陈君一面娴熟地提壶巡点,一面热情邀呼同学少年们“啉嘚”。

  “啉嘚”是我根据闽南话发音拟的字,普通话就是喝茶。很多闽南话有音无字,据说穿越回大唐,闽南话可以和诗仙诗圣们对话吟诗。但“啉嘚”与喝茶又略为不同:18岁前我就喝茶,不论龙井、毛尖,抓若干投入玻璃杯开水冲下去,喝。“啉”,就我观察,则含了一个慢慢“品”的过程。

  许慎《说文解字》里道:“品,众庶也。从三口。凡品之属皆从品”。这个说法很值得玩味。如品箫、品玉、品酒、品茗,恐怕至少得要两人才行,如果似司马相如说:“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就失去了趣味。所以在厦门,得到一泡好茶的老茶客,从不会独自私享。

  古早的厦门街巷,从第一码头到禾山,从大同路、大中路到思北,骑楼之下,时不时会看见“茶桌仔”。当年许多茶桌,是小店铺的老板自己在店门旁支起来的,只要看见人经过店铺,不管相识不相识,就挥手招呼:“啉嘚!啉一杯!”仿佛他不是那店面的老板,只是坐在茶桌旁等待大家来吃茶的朋友。

  这种自然带着真情的暖意,让醇厚的茶香里多了一种特别的情感和记忆。于是,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厦门的“新厦门人”,几乎都成了功夫茶的爱好者。

  功夫茶冲泡法据说出自《茶经》,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发展。《茶经》一书我翻过多次,有煮、煎二法,提倡清饮,却找不到一丝泡功夫茶的痕迹。也有很多茶书上的注、校说:功夫茶,在广东的潮州府一带最为盛行,正式说法应为“工夫茶”。“工夫”一表示时间,二有细致精微和讲究的意思。这样解释,“功夫茶”似应为“工夫茶”。

  很多年前,我因业务关系多次去潮汕地区。茶以凤凰单枞和普洱居多,泡“工夫茶”的习惯,则没感觉到比闽南更盛。想起东坡的弟弟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也许,这“工夫茶”只谈潮汕而忽略闽南,恐怕有失偏颇。

  厦门,曾经大大小小有上万家茶店。茶店比米店多在古早是常态。同时,骑楼下、山岩间,凤凰树下三角梅旁,鹭岛人随便支起一张茶桌子,三五好友散坐着“啉嘚话仙”,在闻香、品茗和天南海北的闲谈中,时光就悄然留下了一天美好的记忆。

  这场景,确实是鹭岛百姓人家一种淡然的生活常态,也是厦门都市里一道持久的、带着温暖的特别风景。

  作者简介:夏炜,作家、画家,著有《消失的密信》《那些花儿》《等茶》《铁观音》《赝品》等。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叶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