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常波:何乐?何止“五乐”!
2024-05-28 23:11 来源:厦门网

徐常波:何乐?何止“五乐”!

阿东

  2024年5月初,我在微信工作群看到“厦门市特区精神影视文学创作培训班招生通告”,这个公益培训时间长达3个月,授课老师分别是庄维明、徐常波、王国庆等。其中,徐常波老师上的是影视剧的故事编写、情节安排、矛盾冲突等几门课程……这些都是他的拿手课程,因为他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和教学工作……我认识徐常波先生数十年,感觉他快乐创作,著述颇丰;快乐教学,“桃李”芬芳!

  “乐创作”:快乐“造岛”

  从刚参加工作就开始教书育人,到如今耋耄之年仍然热心公益教学,期间徐常波先生从儿童文学、打工文学创作讲座,到群众文化、群文干部业务培训等,虽然教学内容不一样,但他都得心应手,倾囊相授,乐在其中——在徐常波先生漫长的文学艺术生涯中,他一直是快乐创作者,快乐教授者……

  迄今为止60多年的创作生涯,徐常波先生出版的文学艺术、群众文化等各类专著10多本,其中不乏像《快乐岛奇遇》这样的佳作。

  徐常波先生创作的《快乐岛奇遇》作品甫一发表即引起广泛关注,之后由珠江电影制片公司拍摄,荣获全国优秀影片奖、第四届童牛奖。该片讲述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参加夏令营,他们来到风光旖旎的快乐岛,遇到许多生动有趣的快乐事……“快乐岛”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却是现实生活的写真,也是儿童向往的快乐天地。在现实生活中,徐常波先生也是个充满童心的人——这或许与他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有关。这既让广大儿童看到他的许多优秀作品,他也从中汲取许多温润养分。也正是这样,无论他多大的年纪,看起来都不显老!无论是刚参加工作时那个才华横溢、充满幻想的热血青年,还是如今已是年事已高、睿智豁达的耋耄老人,他都始终保持这样的乐观、爽朗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困难。

  “乐组织”:博饼比赛

  徐常波先生刚参加工作就开始教书育人。60多年前,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宁德霞浦县一所小学任教,当年的年轻小伙,没有背景,没有来历,完全靠他自己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每堂课都讲得妙趣横生,颇受学生喜爱。业余时间他醉心文学艺术创作,很快就在文坛崭露头角。随着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他创作的戏剧、小说、电影、诗词、散文、儿童文学等作品也“遍地开花”。因为才华横溢,省里相继有一些单位慕名想调他过去,可单位不愿意放人。无奈,他申请调动回家乡厦门工作。历经10年努力,1984年他才如愿以偿。

  调动回来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作为厦门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的他,看到邻居把窗户和门关起来博饼,像是在干偷偷摸摸的事,生怕别人知道似的。原来,博饼被误认为是赌博,市民怕博饼被抓,只好偷偷摸摸地进行。为此,他找了相关资料研究后认为,博饼是厦门的民间风俗,属于群众的游艺活动,是正常的,健康的活动,应该倡导。于是,第二年中秋节,厦门市群众艺术馆组织博饼比赛,并拉来厦门庆兰饼店合作,饼店特别制作一个有小圆桌桌面那么大的“状元饼”,作为拔得头筹者——“状元”的奖励。

  是夜,厦门市群众艺术馆的舞厅里挤满了参加博饼活动的市民,此起彼伏的骰子声让市民兴高采烈……最后,“状元”得主喜得大饼,可他既高兴又发愁,这么大的饼怎么拿回家呀?为此,厦门市群众艺术馆特地安排车辆,把这位新科“状元”和大饼送回家……

  此次活动非常成功。第二天,媒体竞相报道赛事盛况,促进了博饼活动的普及。

  “乐教学”:退而不休

  调回厦门后,新的岗位,新的平台,徐常波先生干得如鱼得水。在群文业务方面,除了副馆长这一行政职务,他还具有正高级职称研究员,曾被厦门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组织举办了厦门市第一届、第二届“文艺馆干部业务培训班”。他不仅是组织者,也是授课老师。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成果显著,除了辛勤耕耘,创作的多种体裁的作品总计超过200万字,他担任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理事、厦门会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和厦门市副会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散文诗研究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热心培育文艺新人,尤其是培育外来务工人员。他退休后,与庄维明等老师在厦门市文化馆举办“打工文学培训班”,总共10期,培养了许多文学新人,许多人学有所成,已经加入作家协会,有的甚至出版专著。他不但重视教书,还注重育人。他曾经看到一位学员因家庭、工作不顺而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当他了解了这位学员的经历后,教导他“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只有折伤的手足,没有折回的路程”,鼓励他不畏艰难险阻,鼓足勇气,勇往直前!后来这位学员调整了心态,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走出困境,没有辜负徐常波先生的教导!

  如今,徐常波、庄维明、王国庆等几位热心老师长期退而不休,他们又开始新的教学,假以时日,相信又将结出硕果……

  “乐指导”:帮忙撰稿

  我与徐常波先生是多年的老朋友,亦有师生情谊。

  机缘巧合,在徐常波先生回厦几年后,我也到集美文化行政部门工作,跟他同属文化系统。由于热爱文学,我与他有了许多交集,得到他的热心指导。

  当年,我创作的散文、小说等作品,经常投稿到徐常波先生主编的《厦门特区通俗文艺》。他接收到我的稿件后,达到发表水平的就精心编辑,安排刊用;达不到发表水平的,就退稿给我,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发表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包括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散文等。除了在他主编的刊物及本地的报刊杂志外,我的作品还经常被他推荐到外地刊物发表。

  几年之后,由于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新闻素养,我调动到新闻单位工作。虽然离开文化系统,但与徐常波还经常联系,因为我负责编辑的一些版面需要名家力作,每逢版面需要,我就向徐常波先生约稿。每次再忙,他都会抽出时间撰稿,而且非常谦虚地嘱咐,如果达不到刊发水平就不要用了。记得报社举办“燃气改变生活”主题征文时,我第一时间向他和其他作家约稿,他立即撰写了一篇很“温暖”的作品《一句多么温暖的话》,讲述燃气员工上门优质服务的真情往事,读来令人感动!

  “乐悠悠”:自得其乐

  徐常波先生为人热情,生活俭朴。他调动回厦门之后,在思明区湖滨南路的厦门市群众艺术馆附近临时安家,之后搬迁到美仁新村一套没有电梯的两居室简朴公寓,一直住到几年前,他才又搬到禾祥西路一套两居室公寓——因为年事已高,他不便攀爬,换了套电梯房而已。新房子依然不大,小小的阳台还兼小小的书房、会客厅。

  斯是陋室,自得其乐!家虽然不断变,但人一直没有变。徐常波先生一直快乐读书、快乐创作、快乐教学。

  可以说,徐常波先生是“快乐岛”的“造岛”人,是个很懂得“快乐”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叶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