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子”与“面子”:那些关于沙坡尾的呢喃与璀璨
2024-12-16 09:37 来源:厦门网

  【2024“鹭岛好评”网络评论大赛征文选登】 

“里子”与“面子”:那些关于沙坡尾的呢喃与璀璨

  鹭岛之夜,金鸡闪耀光影厦门。在厦门这座蔚蓝怀抱中的温柔岛屿,沙坡尾,宛若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静卧于时光的海岸,以其独有的韵律,吟唱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海洋之歌。近年来,《快把我哥带走》《以家人之名》《一闪一闪亮星星》等影视,在这里取景、拍摄,从昔日的避风坞到如今的网红打卡地,沙坡尾是否已经华丽转身?对现代城市建设又有何启迪呢?

  在城市化的洪流中,一座座都市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现代文明的繁华景象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如何留住每一座城最古老的历史韵味,却成为了目前城市规划与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当下,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城市发展必须积极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否则便只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三毛曾言:“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作为无数老厦门人的心灵港湾,有人说,厦门港的魂在沙坡尾。岁月悠悠,沙坡尾如同一本泛黄的书卷,记录着这里的变迁。从古朴的渔村风貌,到繁华的港口景象,再到今日的文化高地,有心者不难发现:它的每一次转身,都是忠于自我的蜕变。何出此言?因为,它的变迁未曾忘本。自1920年代末厦门政府办开始大规模建设沙坡尾起,这里古旧的杂草丛生的石板路、守着渔船过一生的淳朴渔夫,以及一座凝聚着海峡两岸同胞信仰的朝宗宫都从未消失。石板路、老渔船、古庙宇……这些备受待见的“钉子户”,至今仍活跃在沙坡尾的每个街角旮旯,吱呀高歌。这就是揭开现代都市面纱下独属于沙坡尾的“里子”,它没有被时代洪流所裹挟,而是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可行的解法和范式。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沙坡尾的“小确幸”离不开党政“大手笔”。面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狂卷”,政府部门及厦门群众既没有故步自封,也没有选择让沙坡尾盲目闯入一条功利而拥挤的赛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璀璨。漫步于沙坡尾,涂鸦墙与老渔船相映成趣,独立设计师店铺与老餐馆比邻而居,这种独特的景象,仿佛是对“和而不同”最美的诠释。艺术西区、创意市集、现代艺术展览……这些新兴的文化元素,如同点点星辰,密布在沙坡尾的夜空,为这片古老的渔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色彩。可见,传统与现代,“里子”与“面子”在这里并非对立,而是美美与共,可以共同谱写出一曲动人的闽南渔歌。

  冯骥才先生曾深刻指出:“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然而,保留传统元素并不意味着拒绝现代化。相反,传统与现代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谱写城市发展的华彩乐章。不论是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申遗工作,还是上海新天地旧式石库门与现代商业的融合,抑或是江南水乡引入现代科技、文创产业将古镇活化,传统与现代在传承与保护中地交织融合,升腾出更青春更惬意的新时代烟火气。厦门沙坡尾的蜕变,就是这么一首绮丽的诗,为城市的改造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老街新生,既做好了“里子”,又擦亮了“面子”;既能留下历史的呢喃,又能焕发现代的璀璨。

  让我们以沙坡尾为镜,不仅要追求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更要致力于文化灵魂的深度挖掘与传承,使每一座城市都能成为一部镌刻着历史痕迹、洋溢着人文情怀的鸿篇巨制,每一片街区都能以其独有的故事,为这幅关于城市、文化与梦想的壮丽画卷增添一抹不可多得的色彩。如此,我们的城市方能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一般,哪怕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熠熠生辉。(作者:杨静慧)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叶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