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蕊
为了一个镜头奔赴厦门,为了一场演唱会邂逅鹭岛,为了顶级赛事热血沸腾……随着各类主题活动、城市IP的不断涌现和迭代,游客奔赴厦门的“理由”越发丰富。
以今年“五一”为例,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赛、世界田联钻石联赛、闽南幻境主题公园就与小长假完美“相拥”。如今,厦门各种顶流活动与新秀景点,可谓月月不断档、岛内外全覆盖,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如何实现时时有看点、处处有亮点?关键在于将全域旅游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建设发展,率先推动文旅与演艺、影视、赛事、会展等业态融合,实现从“旅游+”到“+旅游”的跨越升级。
“旅游+”以文旅产业为核心,其他产业作为辅助,这种融合仍以观光旅游为目的,容易出现同质化、体验感不足等问题;而“+旅游”则是在更高维度下,各产业主动与旅游业双向赋能。“旅游+”如同只专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无论怎样装扮,也始终是单一景观。“+旅游”则是将旅游、体育、会展等“大树”错落栽种,不同“大树”既能保持特色,又彼此呼应,实现“1+1>2”协同,激活文旅乘数效应。
从产品出发,“+”出新业态。厦门构建“演艺+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等联动生态圈,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更通过资源共享、价值共创,催生出“无中生有、好中生优、优中生特”的好产品,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筑牢文旅长效增长护城河。
从社群出发,“+”出新玩法。马拉松赛事吸引跑友,电影节集聚影迷,音乐节汇聚歌迷。作为资深网红城市,厦门凭借社交媒体时代的圈层传播优势,吸引大量因热爱聚集的稳定客群。这些游客更愿为“情绪价值”反复消费,不仅打破了传统旅游“一次性消费”困局,更助力厦门构筑差异化竞争壁垒,扩大品牌影响力。
从服务出发,“+”出新体验。文旅竞争不仅是资源与产品的较量,更是服务软实力的比拼,这背后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综合治理水平和文明素养。从设备设施完善,到智慧服务升级,从文明出行到暖心服务,厦门通过不断迭代城市软硬件,让旅游从“看风景”升级为“生活体验”,从“观光打卡”转变为“情感共鸣”。
“旅游+”到“+旅游”,全域旅游不仅是抓住产业的“产”,立旅游的“业”,更是对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文明素质等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不仅让游客能沉浸式体验城市魅力,也为市民营造更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主客共建、共享、共荣的美好图景。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叶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