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塑料、废纸、废纺织衣物等生活垃圾被列入低值可回收物。(供图/市垃分办)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李舒 实习生 梁一馨)今起三天,“学习强国”厦门学习平台·厦门日报强国号正式开通上线&第二届厦门日报社·民生银行新媒体粉丝节将在中山路步行街缤纷登场,夜间集市、网红直播等众多精彩活动邀您来参与。
本届新媒体粉丝节依托强大的全媒体平台,将举行各类公益知识宣传活动,其中包括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垃圾分类宣传。现场将设置垃圾分类互动、科普,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垃圾分类理念在广大市民中普及。
边玩边学掌握垃圾分类小技巧
您知道厦门的垃圾分类规定有什么新变化吗?近日,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垃分办”)明确了五大品类的低值可回收物,原来放在“其他垃圾”桶里的一次性餐盒等,现在得放入“可回收物”桶里啦!
想了解这些低值可回收物的市民,请到新媒体粉丝节现场瞧一瞧吧!为引导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市垃分办将在新媒体粉丝节现场开设垃圾分类宣传普及专区,并对专区各项活动进行直播。
要了解垃圾分类知识,还得亲身体会。在活动现场,市垃分办精心准备了垃圾分类拼图、“看谁投得快”、垃圾分类知识快问快答等3款小游戏,邀请市民朋友互动参与,还能赢取精美小礼品。欢迎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玩,通过游戏互动,掌握垃圾分类小技巧,以后扔垃圾这件小事就可以交给孩子们完成了。
此外,市垃分办邀请垃圾分类工作者、达人前来助阵,他们用自己的热情与爱心,积极传播垃圾分类理念,助力投放准确率不断提高。达人们在向市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同时,还将从实际出发,分享生活中垃圾分类的小妙招和趣事,一起来听听吧!
规定升级
可回收物“家族”增添新成员
据悉,截至今年5月底,厦门已初步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参与率达90%、准确率达80%,分类体系基本完善,“其他垃圾”直运率达60%。
如此高效的垃圾分类,离不开市垃分办的强力科普、踏实践行和厦门广大市民的公众意识。7月16日,为了减少生活垃圾源头、推动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厦门一直在施行的垃圾分类办法又升级了。
市垃分办印发的《厦门市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明确了五大品类的低值可回收物,这意味着,废玻璃、陶瓷类、废塑料、废纸、废纺织衣物这五类生活垃圾,今后得投放到对应的“可回收物”桶里。
据介绍,一次性餐盒、塑料袋、玻璃瓶这些低值可回收物,由于加工价值低,企业缺乏动力去回收,这导致大量的低值可回收物被当成“其他垃圾”处理掉,加重了垃圾处理的负担。更细致地分类后,这些低值可回收物,将由各区政府部门委托相关企业收运,统一运输到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处理。
“按照预测,如果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处理工作顺利推进,‘其他垃圾’将减量20%至30%,大大缓解垃圾末端处理压力,进一步提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市垃分办相关负责人说。
厦门市生活垃圾
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

【提醒】
投放一次性餐盒前 请先处理剩菜剩饭
市垃分办提醒:市民投放牛奶盒、饮料盒等之前,请把盒内的剩余液体倒掉。在投放一次性餐盒前,请把里面的剩菜剩饭倒入厨余垃圾桶内。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