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 23:34 第 2753期

AI帮忙填报高考志愿,靠谱吗?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近日,一些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通过AI进行辅助筛选。目前市面上有多款“AI志愿填报”工具,或收费或免费,让人“眼花缭乱”。专家表示,AI目前无法针对考生具体特点综合评判。
扫描二维码
厦门网微信公众号
本期责任编辑: 廖文焱
报料电话:5506191[09:00-17:30]

免费的AI大模型报考更香吗? 

  眼下,各省高考志愿填报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报志愿,每年令上千万家长和学生苦不堪言。付费填报志愿市场规模的增加,来源于焦虑。据报道,网上有机构推出的报志愿服务价格,低则8999元,高的达到17999元。天价报志愿被质疑割韭菜,市场上的志愿填报机构也被爆出服务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随着大模型、生成式AI技术持续突破,今年许多互联网平台也推出人工智能大模型,杀入了高考志愿填报的赛道。据报道,百度、腾讯、网易、知乎等互联网大厂纷纷推出自己基于大模型的报考服务;中国联通等基础电信运营商也基于强大的算力和数据优势,推出智能填报服务;夸克App等智能报考应用软件更是层出不穷。

  相比动辄一两万的高价志愿服务,免费的AI填报志愿,真的更香吗?

媒体模拟的考生高考成绩为588分,某AI填报小程序给出建议。

  实在的说,用AI填报志愿自有其优势。输入高考地区、考试分数、区域位次、兴趣方向等信息,就能生成一张高考志愿信息表,建议的大学、专业和录取概率一应俱全。这不仅省时省力,某种程度上,也能减少因信息差造成的盲目报考。

  不过,大部分软件在免费试用阶段仅展示有限学校信息,想要解锁全部内容,需支付199至1100元不等的会员费。然而,即使付费成为会员,也不意味着就能完全信任系统给出的结果。

  【学生】省去搜集这些资料的时间,用处挺大的。与翻阅报考书对比,AI会直接算出录取某所学校的概率,很直观。

  【专家】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这类软件,只是AI的初级产品。只是根据历史的录取数据做了一个未来或者今年录取的预判,而且是概率预测,无法精准预测,仅供参考。

  【家长】当时手机里面下载注册了几个AI高考志愿填报App,花了一千多元钱,看多了就感觉到他们提供的信息差不多,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

  【老师】现在这个填报的数据依据的只是往年的情况,今年的情况可能AI上还显示不出来。可能大家都根据自己的成绩查询,给每个人提供的是一样的,可能会出现扎堆。

网友:“自己决定一切” 

  

不少网友表示不错

“作为信息参考工具,很有价值”

也有网友对功能表示怀疑

“AI填志愿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

更多网友表示靠自己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决定”

还有一些其他声音

“建议学校安排报志愿课程”

“企业面试也交给AI做主”

“警惕被机器所裹挟”

究竟是帮忙,还是在添乱? 

  与未来学业、职业规划直接相关的高考志愿填报,真的可以靠AI一键搞定吗?

  AI算法提供的志愿填报建议结合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但是算法本身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算法依赖于过去几年的考生数据,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会影响结果。

  >>>算法的训练数据量越大,通用结果就会越准确,如果训练数据量不足或数据不平衡,就会影响算法的性能。

  >>>学生输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会影响推荐结果,虽然AI技术可以处理大量数据,但结果并不一定是绝对的。

  >>>不少应用在志愿填报考量因素上设置得过于简单,对考生兴趣、个人规划这类关键因素“避而不谈”。而且,它们大多只针对普通高考生,很少考虑少数民族单列招生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等特殊招生计划。

  >>>安全和隐私问题不可忽视,考生个人信息、准考证号、考试成绩、志愿倾向等如果被不法分子获取,会造成身份盗用等风险,考生的个人数据可能会被用于定向广告的投放。

  从以上可以看出,毫无疑问,现在这些软件能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没有对考生做足够的了解,考生个人到底适合什么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还再去学校网站上精准地核对一下。

  正如高考政策解读专家娄雷说,很多家长寄希望于高考成绩揭晓那一刻,通过寻求短平快的方式得到一个答案。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机构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志愿填报应该未雨绸缪,在出分之前,甚至可能在高中阶段,考生就要对升学政策进行适当了解,对自己的未来着手谋划。志愿填报,也应该由家长和考生自己来做出最终决定。

  小贴士: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

  今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https://gaokao.chsi.com.cn/)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集合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海量数据,依据往年录取情况和考生成绩生成个性化志愿参考建议,同时可以展示专业满意度、就业去向等数据。该平台免费向考生开放使用。

  本文综合科技日报、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中国消费者报、央视财经、新京报、大河报、海峡都市报等

结语
教育部再三提醒,填报志愿的过程,本身也是考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一步。考生应依据自身的高考成绩、兴趣志向以及高校的招生政策,自主合理填报,规划好个人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之路,切莫简单交付于某个机构或个人。
本期责任编辑: 廖文焱
报料电话:5506191[09:00-17:30]
声明:如本网转载稿及所用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