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挖呀挖” 年轻人开启“打野社交”
在经历City Walk、City Ride后,城市青年的社交圈突然刮起一股“返璞归真”的风潮——挖野菜,他们还给这项质朴活动一个炫酷的名字:“打野社交”。
挎上一个竹篮,顺一把小铲子,约上三五好友钻进田间地头,一边弯着腰撅着腚辨认荠菜、婆婆丁,一边咔咔拍照上传社交平台分享“打野地图”、“美食攻略”。挖野菜也从一项简单的郊游活动,逐渐成为了新的社交方式。
相关数据显示,整个3月,小红书上“挖野菜”话题笔记量环比增长359%,目前已有89万次讨论、2亿浏览量、18万多条笔记。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重庆渝北环山、杭州北苕溪等冷门地点更是翻身成热门“打野胜地”。
“征集济南挖野菜的地点,大家一起组队挖啊挖!”“济南东部,王舍人附近,有一起挖野菜的搭子吗?”“坐标济南,挖野菜小分队快来集合”……开春以来,诸如此类挖野菜的“组队”“攻略”帖在社交平台层出不穷。
清明假期,济南的张小婉带着一家去挖野菜。选定地方后,张小婉不断在地上搜寻,片刻便精准锁定目标。不多时,脚边的小竹篮内已装了大半篮苦菜。
“总觉得挖野菜是老一辈人喜欢的活动,但现在挖野菜队伍中,年轻人不在少数。”济南的小童说,她这次就是和朋友一起来挖野菜,这在网络上还收获了一个名称——“打野”。
繁缕要采嫩的,雪里蕻是一种芥菜……”视频中,一道温柔的女声缓缓介绍着。来自宁波的阿然是一名“打野”爱好者,吃过上百种野菜、上百种野生菌,靠着为网友鉴别野菜、采摘技巧和烹饪方法,她收获了小几万粉丝。“不一定要去山上,附近的公园、小区的绿化,甚至路边的行道树上都能‘挖’到。”阿然在笔记中与网友分享道,“这种快乐是‘白捡’的,我做梦都在挖野菜。”
不仅是个人分享,不少年轻人还建起了群组,结实了新朋友。燕子所在的“挖野菜小分队”的500人群聊已经组建到第三个,他们还将“小分队”的经验制作成“打野地图”,并且按照野菜的时令和IP地址细分成不同城市和地区的详细指南。“挖多挖少无所谓,就是要快乐!”
网友:“春光正好,去挖野菜”
有网友表示,“春光正好”“好想去啊”!
还有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挖野菜的经历~
食用野菜进医院情况不在少数
2025年3月,杭州的李大妈采摘食用了大量的马齿苋等野菜,被诊断为“急性草酸盐肾病”。
2024年12月,广东韶关市3人误将断肠草当做“鸡血藤”煲汤食用导致中毒,被送入ICU后抢救成功。
2024年5月,李女士误把家附近花园里的大花萱草当做“黄花菜”煮汤和拌凉菜,导致李女士夫妻俩秋水仙碱中毒。
野菜中毒症状根据食用量、植物种类、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中毒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有些可以引起过敏症状,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医生建议,一旦发生不适,马上停止食用,立即催吐,携带剩余野菜及呕吐物,及时就医。
本文综合自钱江晚报、极目新闻、央广网、央视新闻、央视财经、齐鲁晚报、网友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