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01:30 第 2811期

新冠感染又抬头?一次说清

假期后,“以为是感冒,结果是阳了”成了不少人的真实经历。近期,全国多地新冠阳性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新冠感染又抬头#的话题登社交媒体热搜榜,是否会出现规模性疫情,该如何理性看待?小编整理了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
扫描二维码
厦门网微信公众号
本期责任编辑: 廖文焱
报料电话:5506191[09:00-17:30]

新冠阳性率攀升?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新冠阳性率攀升 南方高于北方

  5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出当前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态势。第14周-第18周(3月31日—5月4日)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的新冠阳性率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从7.5%一路飙升至16.2%,增幅超过一倍;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的新冠阳性率同样不容小觑,由3.3%提高到了6.3%,新冠病毒已成门急诊就诊量首位病原体。

第14周—18周呼吸道样本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率(%)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南方省份的新冠阳性率相对北方省份略高一些,这或许与南方的气候、人口密度以及人员流动特点等因素有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认为这和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南方更潮湿,有利于病毒的传播

  二、这次新冠感染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方面,免疫逃逸更强:之前阳过或者打过疫苗的,也可能再次感染;

  另一方面,症状更像感冒:嗓子痛、低烧、咳嗽或根本没症状,容易被忽视。

不少网友还晒出了自己的抗原检测结果。社交平台截图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介绍:“当前发热门诊病例总数未明显增加,尽管新冠阳性占比翻倍,但住院重症患者极少,目前医院感染ICU里暂无危重症病例。”

  三、普通人无需过度担忧,但这3类人要注意

  对大多数健康人来说,这轮新冠的症状相对轻,比如咽痛、发烧一两天、身体疲乏,部分人还会咳嗽持续一周甚至更久。

  虽说不用过于担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它可能会影响体力;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传染给家中体弱的老人、孩子或慢性病人,带来严重后果。

  这3类人要注意防范:

  ◇ 60岁以上老人

  ◇ 有基础病的人(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肿瘤等)

  ◇ 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放化疗期、器官移植患者等

  四、感染新冠病毒后如何用药?

  如果出现发热、咽痛、肌肉酸痛等新冠症状,别害怕!目前新冠的重症率很低,及时就诊,早期用药,疗效显著!治疗期间多喝水,保证营养,保持好心情,就是最好的“自愈神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彭劼强调,确诊新冠后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等),可显著缩短病程。“抗病毒药物在感染早期使用效果最佳,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从临床观察来看,它的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良好。”若未能及时就医,可临时服用退烧、止痛药物减轻不适。

  针对公众关心的“特效药好不好开”的问题,彭劼表示,目前各级医疗机构都配备了足够的抗新冠病毒药物,确诊患者凭医生处方可以顺利获取。

为何会出现此次小高峰?什么时候会过去?

  这波“反弹”不是突如其来的新疫情,而是常规流行节奏中的一次小高峰。小长假期间大规模的人员迁徙,使得病毒在不同地区之间传播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上近期气温逐渐升高,但部分地区仍可能存在昼夜温差大、天气多变等情况。同时,高温天气下人们更倾向于待在室内,使用空调等设备,空气不流通,也可能促进病毒的传播。

  不过也不必太过担心和焦虑,核酸检测的阳性率升高≠规模性疫情卷土重来。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判断到6月中下旬,全国哨点医院中新冠阳性率将下降到5%或以下。李侗曾也估计新冠阳性率会在6月、7月出现下降。

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阳了

并提醒最好佩戴口罩

也表示对症治疗,无需恐慌

保持良好习惯,个人防护指南5步走

  日常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多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好尺寸合适的口罩。

 

  1、个人防护

  在商场、地铁、医院等人从众的场所,建议佩戴口罩,隔绝病毒。

  2、保持社交距离

  少去人挤人的地方,外出时与他人保持1米的社交距离。

  3、通风换气

  建议室内场所早晚各通风半小时,让病毒没地方藏身。

  4、健康生活小习惯

  均衡饮食:多吃肉蛋奶,搭配鲜果蔬,适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机体免疫力。

  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适度运动:每天适度运动30分钟,让身体活力满满。

  回家洗手:外出回家后用洗手液洗手。

  5、健康监测

  如果身边的人出现发烧咳嗽,建议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果身体出现异常别硬撑,及时就医,在就医过程中需全程佩戴口罩。

  本文综合自中国疾控中心、南方+客户端、福州疾控、经济观察报、界面新闻、国家应急广播等

提醒
从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来看,除了新冠病毒这个“主角”之外,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在当前呼吸道样本监测中频繁“亮相”,成为较为常见的主要病毒。市民朋友需警惕多种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坚持多病同防,坚持做好个人防护,积极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构建良好的免疫屏障。
本期责任编辑: 廖文焱
报料电话:5506191[09:00-17:30]
声明:如本网转载稿及所用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