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5 17:42 第 2818期

@高考生,填报志愿前,必读文来了!

2025年福建高考成绩和各类录取控制分数线均已公布。志愿填报环节即将来临,这是一场考生和家长共同参加的“考试”。填志愿也是一门学问,填报前,这些事情一定要弄清楚,一起来看→
扫描二维码
厦门网微信公众号
本期责任编辑: 廖文焱
报料电话:5506191[09:00-17:30]

填报志愿前必读,这些是关键!

  【01】熟悉政策。熟悉本省(区、市)高考政策,明确政策重点及当年变化。

  【02】收集信息。获取权威信息的渠道主要有: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各高校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高考高招类的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

  【03】初选志愿。考生可以初步划定一些在本省(区、市)有招生计划的院校,并认真研读招生章程,仔细比较各院校之间专业的招生人数、录取分数等数据,挑选出与自己的兴趣、分数以及批次相匹配的院校。

  【04】模拟填报。“模拟填报”就是依据本省(区、市)的志愿设置情况,将考生的高考志愿草表完整地呈现出来,进行一次真实的模拟操作。 

  【01】以成绩为根本基础。高考成绩是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决定了考生可选择的院校和专业范围。

  【02】综合考量院校情况。考生在选择院校时,不仅要了解院校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还要关注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包括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等方面。

  【03】充分考虑兴趣爱好与专业就业等因素。专业是考生志愿选择的核心要素,通常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重点大学有其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各自的特色专业,至于选择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权衡。

  【04】结合自身身体等条件。专业与身体状况存在一定的关联,部分专业会受到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等方面的限制。此外,部分院校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会对单科成绩和外语口语等方面提出特定要求。

  【05】注意志愿之间的梯度设置。建议考生采用高、中、低搭配的方式填报志愿,这样的安排较为合理,可以有效避免退档风险。

【注意】

警惕“高价辅导”陷阱

  谨慎对待市面上的各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

警方提示: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参考官方指南,必要时选择正规咨询机构。(来源:新华社)

新专业值得报吗?该衡量什么?

  今年都有哪些新专业可以选择?专业越新就越应该报考吗?而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现在选专业,还是未来转专业,心里那杆秤,最该衡量的又是什么?

  今年,教育部更新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增设了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

  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

  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等专业;

  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福建高校中

评级为A+的36个专业

(来源:软科、福建日报)

福建师范大学

新增“纪检监察”本科专业

  福建师范大学的“纪检监察”专业于2021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这也是福建省唯一的“纪检监察”本科专业。纪检监察专业学生具有“纪”的专业背景和“法”的知识结构,可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机构从事相关工作,或是进入公、检、法或其他党政机关从事法律事务相关工作,也可从事律师职业等工作。

厦门大学

新增双学士学位项目

  今年厦门大学首次实施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聚焦“人工智能+”“法学+”“外国语言文学+”三大方向,新增13个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覆盖前沿科技与人文社科融合领域。

福州大学

新增临床医学、药学专业

  福州大学临床医学创新班将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作培养,第二至第四学年学生将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学习。

更多↓↓↓

  福建农林大学的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福建理工大学的海洋机器人专业,多所高校新增新能源、新媒体、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专业,对标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福建“四大经济”所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首先我们要了解新专业的特征: 

  第一个,是国家重大项目和相关建设需求的专业。

  第二个,是新技术AI发展与相关的一些专业。

  第三个,是社会服务业,包括养老服务,还有这些相关的需求,有这种市场需求它新设的一些专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专业。储朝晖建议,不要简单地去追新,新的29个专业在800多个专业当中,仍是小比例。绝大多数考生没有必要报新专业,除非自身具有优势潜能,跟新的专业方向能够匹配。

  【注意事项】

  →要了解专业是否有体检、语种、选考科目、单科成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一些定向就业的专业也值得关注,如公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农林技术等。

  →关注修业年限,比如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相关专业等,这类专业修业年限基本为五年制。还有一些高校开设五年以上的“长学制”专业面向高考生招生。

  →注意专业录取分数情况,可以参考高校、各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一分一段表》、专业录取分数排名等,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选择相匹配的专业。【>>>福建高考一分一段表公布!

这些热点问题,专家给了答案!

  1.AI志愿填报工具是否可靠?该如何合理利用?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这类工具在信息整合方面确有优势。复杂的录取规则、庞杂的院校数据,AI可以帮助快速梳理。但绝不能完全依赖算法推荐。AI可能生成看似合理但虚假或无依据的信息,而且推荐算法难以真正理解考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复杂情感,容易出现“AI幻觉”导致错误结论。他建议结合AI工具拓宽信息源,但家长和学生仍需人工核实关键数据,最终结合个人能力、兴趣和职业规划做出决策。

  2.在心仪的专业和好找工作的专业之间,该怎么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这就是外在和内在的关系,外在可能某个方向找工作很容易,如果你觉得这个方向跟自己兴趣爱好是一致的,那就没有问题。我觉得有个基本原理,如果你在自己有优势的方向,那么你在这一个行业排队,永远是排在前面;如果你在自己没有优势的方向,即便是很热门的、很简单的,你也是排在这个队伍的后面,你依然是得不到优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主要的要服从自己内在的东西

  3.同一个专业名称在不同学校的理念、师资不同,如何结合学校、城市特色选择?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报志愿所有的选项当中,所有因素当中,对于考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优势潜能,要了解自己的优势潜能在哪个方向。把自己的优势潜能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两个集合起来,然后同时要考虑相对长远的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是简单当下的或者明天的。因为你过后还在报考大学以后,还要有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每一个考生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看得长远一点。

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

  4.对自身兴趣和优势感到“迷茫”的考生,当下该如何选择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专业选择并非“一锤定音”,不必过度焦虑。当前经济发展使职业转换更灵活,跨学科融合成为未来趋势。建议考生从三个维度思考:首先是评估自身兴趣和特长,其次是了解家庭资源和社会需求,最后是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无论选择何种专业,培养深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根本。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从实用角度给出建议,若没有明确方向,不妨优先考虑就业前景好、技术门槛高的专业。这类选择既能保障基本就业,又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

  5.学生可能会先选学校,进去再转专业,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这种有侥幸心理的学生或者家长,可能现实当中有,但是这会遇到一些问题,比方说,新高考是分学科组,根据你选课组的排名、分数的排名来录取,然后还有现在“专业+高校”这种报志愿的方式,事实上这个专业在很多高校都可以报志愿,现在可以报九十几个、一百多个,在这一轮筛选中,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仅仅想报一个好学校,然后再转专业,这个想法实现的可能性相对比较低,所以考生也不要有过多的想法。

  6.大三转专业,学习的时间被压缩,未来专业能力会不会受到质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从高校角度来说,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我认为这个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从学生角度来说,如果是你真正感兴趣的,你就会在很短时间学会,这个是一个基本的现象;如果是不感兴趣的,你可能花了很长时间也学不会。对于考生来说,我认为是要作出这样一个选择,就是到底哪个是你最感兴趣的,然后你如果是在大一、大二都没有选择成功的时候,你在大三作跨学科选择的时候,就要把握好跨度,你不能跨得太多,尽可能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能跨多少跨多少,因为后面涉及一个能不能毕业的问题

  7.AI时代,哪些大学专业更具发展潜力?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是近年来的高潜力专业,但本科就业竞争力有限,需要深造和持续学习。调研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猎聘数据显示,在需求端,AI相关岗位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近一年明确要求硕博学历的职位占比为46.98%。

  从细分领域来看,盘和林指出三个重点方向:首先是芯片设计;其次是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以及统计学等数据相关专业,以及数学等基础学科;第三是人形机器人以及与其研发相关的自动化控制领域。这些领域的人才缺口将持续扩大。

  值得关注的是,跨学科路径正创造更多机会。盘和林举例,如“药学+AI”“金融+AI”的跨学科方向能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

AI影响高的职业及对应专业。来源:澎湃新闻

  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教育部、人民网福建频道、澎湃新闻、国是直通车、福建日报、新华社等

提醒
志愿填报需综合权衡。不能单纯依据专业热度或个人喜好,而应在热爱和市场需求间找平衡。
本期责任编辑: 廖文焱
报料电话:5506191[09:00-17:30]
声明:如本网转载稿及所用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