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全力构筑富有独特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图为第十六届台湾人才闽西南(厦门)对接会现场。(资料图/记者 黄嵘 摄)
工程师在嘉庚实验室内的石墨稀自动印刷生产线上制作石墨烯发热膜。(市委组织部 供图)
▲“厦门C位无限量”2022厦门人才服务月活动现场。(记者 张奇辉 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 通讯员 杨鸿杏 记者 黄怀)人才,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全力构筑富有独特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先后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海创人才吸引力城市”。
人才竞争决定未来城市格局。站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新起点上,厦门被赋予“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重任在肩,使命如磐。“厦门必须以超常规的改革步伐、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补短板,切实让人才成为厦门实力的显著标志!”今年3月,厦门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对新时代全市人才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坚持“人才资源”就是“第一资源”,“人才指数”就是“发展指数”——新征程上,厦门正全面增强人才引领力,全面激发区域创新力,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奋力打造天下英才的向往之地、首选之城。
人才优先 政策赋能
始终把人才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
十年间,厦门人才资源总量由63万增加至147万,增长了133%;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比例由17.8%增加至26.9%,提升9个百分点。吸引集聚国家级人才1380余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3700人,位列全省第一。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尊才爱才的最大诚意。近年来,厦门不断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开展党政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的通知》,市领导带头挂钩联系人才,重点人才直接对接,重大工作现场推动,重要政策专题研究,将党管人才落实到聚才、兴才、爱才、用才的具体行动上,树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鲜明导向。
筑巢引凤,政策先行。早在2010年,厦门率先全省实施首个引才工程——“双百计划”,给予创新创业人才最高1000万元资助。2013年推出“海纳百川”计划、2016年“人才政策新十八条”、2017年“人才新政45条”、2019年出台高层次人才安居保障政策、2020年制定柔性引才政策、2021年发布“留厦六条”举措……这十年,构筑起人才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
今年3月,厦门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意见,把人才强市、创新强市作为首位战略,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
如今,天下英才奔赴鹭岛相会、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在厦门加速形成。今年8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激光光学领域科学家洪明辉加盟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其间,厦门成立引才工作专班,从防疫隔离、人才认定、医疗保健、签证办理等方面,为其发展提供全流程服务。目前,洪明辉院士及其团队已全力投入相关应用前沿研究和产业化工作。
人才引领 创新加速
始终坚持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
十年间,“双百计划”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891人,带动培育盈趣科技、美图公司、致善生物等6家上市企业和22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双百”企业每万人发明专利数量765.7件,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约20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755家增加至2801家,增长271%。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4家,总量跻身全国前十。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发展首要抓人才。在厦门,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引领跑出创新“加速度”。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人才与城市携手成长。
2016年,“科技创新25条”破除科研人员职称评审桎梏;2019年,“创新驱动9条”鼓励民营企业建设创新载体和新型研发机构;2022年,全面推进厦门科学城建设,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资助提高至1亿元……
“难以想象2020年初,项目未落地前,这里还是一片茄子地。”“双百计划”人才、海辰储能总经理王鹏程难掩兴奋,短短2年时间内,海辰储能一期项目已有5条产线投产,二期项目也于今年6月正式动工,企业拳头产品280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完成交付,获得多项国内外产品标准认证。一年内海辰引进了150名硕博士,超800名核心工程师,研发人员比例超过30%。
在去年10月举办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上,厦门亿芯源自主研发的5G基站25G跨阻放大器核心部件,核心指标灵敏度位居全球前列。“政府部门高效细致的服务,为正处于成长期的亿芯源提供了优质的土壤。”亿芯源创始人李景虎正带领团队专心投入研发生产。
迎着东海岸的海风海浪,各类英才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人才创新引领效能在厦门持续增强——海辰储能、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一批龙头企业落地,动力电池、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一批重点产业在厦“串珠成链”……人才引领、新兴产业、未来赛道,已成为厦门与世界创新链对话的一张王牌。
两岸融合 鹭岛逐梦
始终坚持以人才交流合作促进融合发展
十年间,厦门率先实施台湾特聘专家(专才)制度,评选540名台籍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50万元补贴;全市入选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台籍专家数量计划近1000人。建设22家省级以上台青就业创业基地,其中国家级7家,引进台青超5000人。
敞开怀抱拥抱人才,作为台湾人才和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厦门吸引越来越多台湾人才在这里逐梦、筑梦。
厦门是最早实现中央“31条惠台举措”完全落地的城市,2018年率先推出“厦门惠台60条”,2021年12月又出台《厦门市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若干措施》,推出促进台企融资、直接采认台湾人才职业资格、支持台青就业等8条举措,更好地推动台湾人才深度融入。
政策吸引机构,机构服务人才。近年来,汎亚、1111等台湾人力资源服务龙头机构纷纷落户厦门自贸片区设立独资企业,为厦门及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用人单位引进各类台籍中高端人才。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成立全国首个专门服务台资企业的“台资板”,为台湾人才企业提供分层分级服务,现已有 1475 家台企在“台资板”挂牌展示。
两岸融合,厦门有底气、有举措。连续举办十七届台湾专业人才厦门对接会,吸引近6000名台湾专业人才来厦对接;率先在自贸区和台企赋予持台湾技术士证台胞同等待遇,直接采认台湾地区地政士、医师、汽车修护技工、记账士、会计师等专业人才的职业资格;首创台胞“薪速汇”服务机制,为近2000人次台湾人才办理1.4亿元境外汇款业务……
“厦门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联和资本三期基金项目代表黄国谦说出了许多台胞的心声。
利才之事 丝发必兴
始终坚持把软环境做成硬实力
十年间,厦门人才住房配租配售5.7万套(间)。新增学位30.49万个,专门建设厦门高新学校面向人才子女招生。营商环境全部18个一级指标均获评“全国标杆”,14个指标进入全国前十。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面对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求贤若渴的厦门从不吝对人才的深情告白,更不吝于倾囊礼遇、倾情以待。
2013年,“白鹭英才卡”提供集成式服务,41个部门为人才在厦创新创业提供职称评定、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科研服务、出入境和居留服务等优惠政策。2020年,“白鹭英才卡”电子卡正式上线,实现人才交通“一码畅行”、人才发展“一键无忧”、人才生活“一帮到底”。
办好“关键小事”,才能留住人才。2021年出台“留厦六条”硬核举措,力度全国领先,为人才提供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安居安业等一揽子保障。目前,厦门已为805名人才办理医疗保健,发放毕业生一次性生活补贴近8.5亿元,“五年五折租房”补贴1.38亿元,让广大人才“高兴地来、舒心地留、快乐地工作生活”。
“厦门的人才政策力度大,而且说得出,做得到。”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的张麋鸣博士真诚地说。从厦门大学博士毕业后,他成功“留厦”,按照政策优惠以市场评估价的45%购置了新居,如今他和爱人已经乔迁新居,马上将开启在厦奋斗的新生活。
今年6月,第三届“厦门人才服务月”圆满落幕,市区联动举办180余场主题活动,形成政策宣讲、人才引聘、项目对接、培训提升等十大特色版块,识才尊才爱才蔚然成风。
以真情赢真心,以真心赢人才。来自墨西哥的伊万在中国完成学业后留在了中国,十年一瞬,伊万和来自重庆的爱人在厦门安家,就职于游戏企业摩多科技。“厦门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机会多,生活很舒适,这里的人也很包容,看过了许多城市,我还是最喜欢这里。”伊万这样说。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