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保暖性要看绒子含量 新国标落地买羽绒服有"新技巧"
2022-12-11 16:12 来源:厦门晚报

羽绒服集中进驻卖场,款式多吸引消费者购买。陈立新 摄

执行新国标的羽绒服吊牌上,明确标注绒子含量这一指标。吴佳 摄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吴佳)随着大风降温“补货”,厦门正式入冬,羽绒外套、羽绒背心等御寒扛把子齐齐登鹭,从价格到款式让人眼花缭乱。从今年4月1日起,GB/T14272-2021《羽绒服装》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实施。新国标最大的亮点:“含绒量”被“绒子含量”取代;羽绒种类标注只区分鸭和鹅,不分灰和白……今冬恰逢羽绒服新国标落地后的第一个销售季,厦门市场上羽绒服情况如何?新国标之下,消费者如何选购羽绒服?

  市场

  多数品牌执行新国标 旧标准和新国标并存

  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个商场、服装店发现,在售的羽绒服标签有了不小变化。

  在某快时尚品牌卖场,新一季的各式羽绒服吸引不少市民穿梭其间选购,价格从一两百元到九百多元不等。记者翻看羽绒服吊牌及水洗标注意到,多数已经在填充物一栏以新国标规定的“绒子含量”替代旧标准的“含绒量”。

  “绒子含量”和“含绒量”究竟有何区别?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羽绒服分会秘书长曹宗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羽绒服的保暖性能主要靠绒子实现,但是在过往的标准中,羽绒服以“含绒量”标示,含绒量既包括绒子,也包括从绒子上脱落下来的单根绒丝。 “新国标用绒子含量代替含绒量,剔除了绒丝含量,避免了高含绒量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错觉,消费者选购将更加明确。”

  此外,新国标也明确,只需标注羽绒种类,比如鸭绒还是鹅绒,不再区分灰绒、白绒。“颜色与保暖性能无关。”从事服装行业多年的吴先生介绍,判断羽绒服的保暖性时,主要看羽绒的蓬松度、充绒量、绒子含量等指标。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有的品牌部分款式标出“绒子含量”,还有些依旧标示“含绒量”,旧标准和新国标并存。有业内人士介绍,新国标是一个推荐性国家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今年刚刚落地。对于服装行业来说,许多产品都有库存,所以标注“含绒量”原则上也没有问题。

  消费者

  很难搞清楚新旧标准 既要保暖也要防“跑毛”

  羽绒服新国标热推,消费者又了解多少?

  “主要是选品牌及价格,试穿感觉暖和就买了”“会看有多少克填充物,填充的是不是鸭绒,其他的不了解”“前几天刚买了羽绒服,导购员推荐,哪里会看标签”……部分受访市民坦言,非业内人士很难搞清楚新旧国标提到的绒子含量、含绒量。

  有专家介绍,简单来说,含绒量=绒子含量+绒丝含量。绒子的形状是像蒲公英小伞一样的状态,比较蓬松,是起保暖作用的“主力”。绒丝是朵绒上掉下来的单丝,形状是一根一根的,没有蓬松感,保暖性能较差,还容易钻绒。

  而除了保暖性能,羽绒服的“跑毛”问题也受到关注。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在厦门,羽绒服一年中“上岗”时间不长,相较于保暖程度,她更在意羽绒服是否会“跑毛”。“跑毛的羽绒服,不仅穿着尴尬,慢慢的保暖性能也会降低。”

  吴先生介绍,“跑毛”是指羽绒服里的羽绒钻出衣服表面,也叫“钻绒”,常见的是绗线针孔处跑毛,跑出来多是绒丝、羽丝。旧标准对绒丝、羽丝并没有含量考核,而新国标对两者的总含量作出了详细限制,可以有效地降低羽绒服绗线针孔的钻绒数量。

  【支招】

  如何挑选羽绒服

  多名业内人士建议,选购羽绒服可以从5个方面入手。首先,看吊牌上的执行标准、羽绒种类、绒子含量及充绒量等是否标示清楚;其次,用手捏羽绒,感受其柔软性,要选择无过大过硬的毛片、羽毛梗等的羽绒服;同时,用手按压羽绒服后松开,如果能迅速恢复原状,说明所填充羽绒的蓬松度越高,保暖性也会更好。还可以闻一闻,如有明显异味或臭味,不要购买。最后,找到针脚揉一揉,如果有羽绒跑出,说明防钻绒性较差。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