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陈泥 通讯员 雷晴 陈海敏)春节过后,不少企业紧锣密鼓投入繁忙的生产中,准备开足马力大展宏“兔”。作为重要经济部门,厦门税务早谋划、早布局,部署制定更具针对性、精细化的政策,全力助企“开门稳”“开门红”。在昨日召开的全市税务工作会议上,厦门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国钧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税务部门将围绕厦门“做强主体、做大集群、做优生态”的目标,以“规范、智慧、集成”为总要求,聚焦政治机关建设、税收服务发展、智慧税务赋能、税收营商环境、税收监管质效、干部队伍素质、行政管理效能、管党治队合力等方面推进“八大提升行动”;同时,充分发挥在筹集收入、调控经济、调节分配中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拓展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部门协同履职、服务市场主体的新职能,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厦门“两高两化”建设新征程贡献税务力量。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基础。在厦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税务部门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组织好税费收入,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
“年前召开的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厦门正在全力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张国钧指出,税务部门必须坚持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坚决不收“过头税费”;同时,深入挖掘厦门“4+4+6”现代产业体系行业潜力,以税收数据帮扶产业精准对接、引链融链,培育“专精特新”等优质新兴企业的新税收增长点。
有了高质量地“收”,还要高效率地“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税费支持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张国钧说,目前,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已经出台并平稳落地,待其他政策确定后,税务部门要扎扎实实做好相关信息系统调整、政策宣传解读等工作,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针对2023年税费支持政策出台情况,厦门税务还将探索税惠政策数据监测平台应用,依据行业、企业类型筛查分析,实现“政策找人、精准到人”。
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今年,税务部门还将着力发挥税收数据优势,实现融合分析、多维分析、周期分析,做好以税辅政,做党委、政府的“好参谋”。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当前,税务部门管理服务着全市55.6万户纳税人。“我们服务厦门城市建设的另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服务好市场主体,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张国钧表示,今年,厦门税务将深入推行“首违不罚”清单,深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行,进一步规范政策解读和税务执法的规范性,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化“鹭税明律”品牌建设,加强公职律师队伍的培养使用,试行涉税争议线上咨询解决机制,探索“非接触式”执法矛盾多元化解决,维护纳税人缴费人合法权益;围绕厦门“做强主体、做大集群、做优生态”目标,丰富税收政策工具箱,完善政策“争取+对接+落地+分析”机制,为招商引资供应精准政策。
借助厦门是台企台胞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两岸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等对台优势,今年厦门税务还将立足对台工作,深化“第一税务专席”品牌,扩大对台资企业的APA(预约定价安排)谈签力度,推出更多全国首创的对台服务示范性做法;立足大企业管理,依托本地大企业平台实现诉求实时收集、云端办理,推出集团式纳税信用服务;立足中小微企业发展,完善推广“银税互动”评估自助测算机制,实现纳税人自主评估可获纳税信用贷款额度情况,鼓励合作银行推出更多“银税互动”金融产品,并逐步拓展至守信个体工商户。通过以纳税人缴费人的需求为导向,持续丰富纳税服务举措,着力提升服务需求响应效率,着力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税收营商环境。
发挥多区叠加优势
打造税收改革创新高地
“厦门除了是经济特区,还兼具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等多重区位,同时又是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期,市委市政府还提出要重点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张国钧指出,税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厦门多区叠加优势,以特区综改为突破口,以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为抓手,探索出台更多创新性的税务配套制度和举措,发挥台企台胞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的独特优势,以“第一税务专席”为抓手,着力打造规范便捷的税费服务高地;以税收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着力点,加强数据要素业务化、数据集成标准化、数据应用智能化建设,打造智能高效的智慧税务高地;注重创新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技术、方法、手段,有效应对化解系统性风险,着力把厦门打造成为集成融通的税收改革创新高地。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