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年 厦门163处文物古迹焕发新光彩
2023-04-02 08:34 来源:厦门日报

   

  同安坑仔口龙窑遗址,采用古法修缮的龙窑恢复往日模样。

   

  ▲修缮一新的林云梯旧居。

   

  我市首个平移的文物保护建筑——王清祥宅。

   

  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

   

  修缮后的集美农林学校教学楼A栋。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许舒昕 通讯员 宋智峰 图/各区文旅局 提供)在一些古建筑、古遗址的门前,往往挂有“国家级文保单位”“省级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等铭牌,这些都是被相关部门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是一座城市立体的历史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日前,记者从市文旅局文博处了解到,为期三年的厦门市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专项工作圆满收官,取得显著成效。

  163处文物、1000多个日夜,在这场文物保卫战中,这些文物古迹得到修缮保护,焕发出新光彩,延续历史文脉,让市民和游客感知历史温度。

  开展拉网式排查 改变文物古迹命运 

  穿过莲前街道前埔社的小巷,焕然一新的林云梯旧居映入眼帘。林云梯是菲律宾华侨,曾在厦门捐资助学。老宅镌满了楹联及诗文,其中包括清末大文豪吕世宜的手笔。在2019年的实地摸排过程中,市文旅局文博处工作人员宋智峰看到红砖上刻画的诗句激动不已,“吕世宜现存的作品非常少,我在厦门只看到寥寥几处,没想到这儿有如此精美的存世作品。”然而,房屋破败的状况也让人感到担忧。

  有太多的文物古迹与林云梯旧居面临着同样的境遇。为了改变这些文物古迹的命运,2019年4月,厦门市启动了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的摸排工作,由各区先行开展拉网式排查,把濒危和亟须维修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单汇总到市文旅局,局里再组织实地摸排复核。经过严谨审慎的把关,2019年底印发了《厦门市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专项工作方案》,提出2020年至2022年用三年时间完成对163处文物的修缮。

  这163处文物有个共同点——亟须抢险及抢救性维修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绝大多数是甚少进入公众视野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未定级文物)。

  大规模大力度集中修缮 探索加强文物保护新途径 

  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厦门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960处,其中全市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不可移动文物250处,但更多的是数量庞大、分布分散、管理环节相对薄弱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受产权归属复杂、经费筹措有限等多重因素制约,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如何保护是一项全国性难题。厦门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迎难而上,用三年时间,修完163处文物。如此大规模、大力度的集中修缮不仅厦门是第一次,放眼全省、全国也不多见。

  按照描绘出的全市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路线图”,全市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区全面展开对163处文物修缮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市区两级财政经费支持也迅速跟上。同时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建立市文物保护专家库。三年来,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对修缮方案严格审核把关,深入施工现场,对项目进行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

  文博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1处因修缮范围变化仍在进行中外,162处文物全部完工,从中遴选出的130处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此外,市文旅局还推出“厦门文物管家”系统,市民通过系统注册、认领文物,待上岗成为“文物管家”后进行文物巡查打卡,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进一步探索加强文物保护的新途径。

  总结推广“厦门模式” 启动第二轮修缮工作 

  在三年的文物修缮过程中,具有“厦门模式”的工作机制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当前,各区、各街道都培养出了既熟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又了解文物保护修缮施工要点的工作人员。有的区将修缮项目统一由区级国企代建,并将项目分解到相应街道负责、社区监管,形成了梯次统领、逐层推进的工作模式;有的区集中力量突破重大项目,如集美农林学校项目完成后将打造成研学基地;有的区将集中修缮与环境整治结合,如在做好林云梯故居本体修缮的同时,思明区文旅局会同莲前街道对文物内违章搭建进行拆除;有的区将纪委专项督查覆盖文物修缮,如同安区纪委监委通过文物保护专项督查,有力推动项目完工。

  不仅下沉到田野主动发现、科学抢修,探索未定级文物的“预保护”,厦门对各级文保单位的修缮提升工作也在持续高质量推进。近年来,厦门还陆续完成了鼓浪屿的八卦楼、三一堂以及集美学村尚忠楼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小宗、廖家别墅等省级文保单位,鼓浪屿会审公堂、陈胜元故居等市级文保单位的修缮工程。

  “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李云丽表示,修缮后的各级文物档案资料,将由市、区相关文物部门进行统一有效的归档保存。下一步将把三年集中修缮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并做好第二轮全市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

  【项目点击】 

  王清祥宅: 91岁老建筑 “走”了75米 

  位于湖里区仑后社的王清祥宅,在去年完成了一场“乾坤大挪移”——总重950吨、总建筑面积449平方米,不破坏一砖一瓦,91岁老建筑“走”了75米。王清祥宅成为全省实现最大规模整体平移旋转工程的文物保护建筑,也是我市首个平移的文物保护建筑,让人们看到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能够实现有机统一。

  王清祥、王清仕是湖里区仑后社有名的“出番人”,曾前往东南亚等地经商,因此,这栋房屋也被称为“番仔楼”。它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和装饰手法,对研究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有着重要作用。

  在平移之前的检测当中,技术团队发现这栋老宅的楼板、门窗、屋檐、屋顶破损得十分厉害。专家经过反复技术论证,决定让老宅用“脚”行走,共70套步履行走器被分布在建筑的不同部分进行顶推,使建筑受力分散,保持在相对静态的情况下进行平移。

  王清祥宅的平移工程顺利完工,也给片区内其他几座古建筑的平移修复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集美农林学校: 定制嘉庚瓦 修旧如旧 

  集美农林学校于1926年由陈嘉庚先生创办,1947年停办。因多年闲置,损毁严重。

  2022年2月启动修缮工作,聘请了30多名来自江西、湖北等地有着古建筑修缮丰富经验的老师傅,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减少干预”的原则,尽可能还原建筑风貌。维修公司还专门定制了7000片嘉庚瓦。由于数量不大,在福建没有找到生产厂家,只好远赴山东。这些嘉庚瓦是按照原有嘉庚瓦的尺寸仿制的。嘉庚瓦的构造和其他瓦不一样,可以扣在瓦桥上,底下留了一个孔用来穿铜丝固定,防御台风。

  据悉,集美区计划充分延续该建筑原有功能风格,将该处打造成研学基地。

  同安坑仔口龙窑遗址: 采用古法修缮 恢复原有风貌 

  同安坑仔口龙窑遗址背后,有一位执着的守窑人——柯福晟,多年来,他守护着全国仍可使用的最大规模古龙窑群。

  据《同安县志》记载,坑仔口龙窑创烧于清嘉庆廿五年,即公元1820年。保存完整的同安坑仔口龙窑,反映出厦门古代陶瓷业的发展脉络和近代陶瓷产品的外贸状况。柯福晟认识到其中的历史价值,便将龙窑收购下来,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一起进行保护修缮。

  为了更好地恢复龙窑原有的风貌,柯福晟请来了具有20多年烧窑经验的四川籍匠人汪年辉,一同完成龙窑的修缮工作。柯福晟说,首先用厚重的木条自下而上将窑顶慢慢顶起,直至保温层的外部弧顶出现间隙,当间隙达到一定宽度,再将瓷片逐一插入其中,像牙医填补虫洞一样,将所有缝隙填满。当窑顶的缝隙被瓷片紧密地压实后,便如同拱桥一般具有超强的抗压能力。

  首批采用古法修缮的两条龙窑,经过一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 修好文物建筑 讲好历史故事 

  思明区定安路71号是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这栋楼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系台籍妇产科医生黄仔尾的诊所(名保生堂)及私人住宅。这栋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历经近百年风雨,其内部格局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建筑结构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1937年“七七事变”后,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成立于此,是厦门各界爱国抗日活动的实物见证,保护好它的风貌、保存好它的历史信息显得紧迫而有意义。

  市、区两级文物行政部门加强方案设计把关,以房屋结构加固为重点,开展整体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很好地保存了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建筑实物遗存及其人文、历史环境。

  此处旧址中庭墙裙上镶嵌着众多彩色瓷砖画,看似其貌不扬却是在日本被奉为国宝级的“九谷烧”,这种内墙装饰,在中国南方非常少见。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