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科学城环东片区一角。
■我市已布局翔安创新实验室等一批优质平台。
■位于厦门科学城莲河片区的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厦门网讯 (厦门晚报记者 王东城 通讯员 曾广明)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核心目标,聚焦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18项重点任务,配套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作联动、健全容错机制、厚植创新文化等4项保障措施。日前,市委市政府印发《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力争到2026年将厦门打造成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今天,市科技局联合厦门晚报,为您解读《方案》的重点、亮点。
目标
科创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5000家
《方案》由市科技局牵头起草,包括总体要求(含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方案》提出,到2026年,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形成国际化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科技创新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成为支撑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海峡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
具体来说,到2026年,要建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厦门科学城,建设一批具备国际水准的研发机构和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涌现一批“厦门产”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产品和技术,产生若干具有技术主导权、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争取成为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布局中的重要支点城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3.6%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3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突破20%,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提升至国家创新型城市前10位,以科技创新为主引擎的发展动力机制基本形成,初步实现城市发展动能转换。
计划
实施八大行动 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体集群
《方案》提出做强创新主体塑造发展新动能。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我市将启动企业千亿研发投入引领计划,组织实施千万平方米科创空间构建行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国企培羽”专项行动、培育新型研发机构苏颂行动、高校院所与企业“产研交融”行动、“技术源头掘金”行动、“场景鹭岛”行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等八大行动,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体集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向创新链前端攀升,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支撑发展新动能。
在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我市将以厦门科学城为主阵地,集群化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团队、高效益成果孵化转化载体,打造可为全市各产业园区持续不断孵化输送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新企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策源地”,塑造支撑厦门长远发展的创新引擎,推动城市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上来。
改革
对科技人员实行不同于行政干部的管理方式
“楼上研发的成果,楼下就可以转化;楼下企业遇到技术难关,有技术需求,上楼就可以解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方案》里提出的培育科技楼宇,建设“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
这是突出改革意识创新精神的举措之一。《方案》提出,将在科研院所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资源配置、科技投入等方面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以改革推动创新激发活力。比如,改革科研院所管理机制,试点允许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发起设立不纳入编制管理事业单位或企业类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对高校院所等科研单位实行不同于一般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对科技人员实行不同于行政干部的管理方式;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深化科技项目与资金管理改革,支持智能摩擦等颠覆性原创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探索财政资金跨区域使用机制等。
人才
在重点产业遴选首席科学家 连续5年给予科研经费资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方案》在人才引进培育方面也明确指出,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吸引和集聚海峡两岸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要平台。
按照《方案》,厦门将在每个重点产业遴选1至2名首席科学家,给予连续5年科研经费资助,支持其整合资源组建高水平团队。依托省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大力支持“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新型研发形态,引进培育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青年科技人才,试点对35周岁以下、首次在厦加入研发机构的优秀博士“免评审”直接给予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创新项目支持。拓展人才发展通道,科技奖励向一线科技人员和青年科学家倾斜;推动开展技术经纪专业、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聘。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争取设立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厦门工作站;打造国际人才社区;探索更加便利的外籍专业人才执业、人才永居制度等。
【延伸阅读】
苏颂工程
3月31日,厦门科学城“科学之光·苏颂科技大讲坛”首期活动成功举办。本月中旬,“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将举办,进一步汇聚双创活力……近来,厦门科创舞台上频频出现厦门科技贤哲苏颂的名字。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更是以苏颂命名,统称“苏颂工程”。
苏颂原籍厦门同安,北宋时期官至中书侍郎,是杰出的天文学家、药物学家,是规划和领导重大科技工程的杰出组织者,主持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和近代天象仪的祖先“假天仪”,著有《本草图经》《新仪象法要》等作品。苏颂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贡献突出,被《中国科技史》作者、剑桥大学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盛赞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杰出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为传承千年苏颂科学精神,让科技之光在厦门恒久闪亮,树立厦门科技品牌,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命名为“苏颂工程”。
扫码查看《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方案》全文。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