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同安一中办学旧址。校方供图
【原声】
1960年9月,我到同安一中当见习老师。见习期只有短短一年,却留给我终生难忘的回忆。
我太幸运了,刚踏进校门就遇到那么多学养深厚、经验丰富、严谨治学、认真教学的好老师。我庆幸我的教学起步于一个充满“传帮代”“一帮一”“以老带新”教学氛围的年代。一年中,我听了上百节语文课,我像蜜蜂采集花粉,没有只叮一处。当年老师们的无私教导、敬业精神,为我树立了师德的榜样和教学的楷模。化雨春风偏厚我,求师问道忆师长。据说,当年指导我的那些老师,如今只有周时挺老师健在于海外。每忆起他们,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厦门网讯 (撰稿:陈立献 整理:厦门晚报记者 郭文娟)
【人物简介】
1960年,陈立献由厦门师范学院分配到同安一中见习。一年后,到同安彭厝中心小学任教,继而调往新店学区。1978年由欧厝小学调进同安二中(现为翔安一中)。1983年请调回家乡泉州南安,安排在南安一中,曾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南安中学语文学会会长。教了10届高中毕业班,获评中学高级职称,1999年退休。主编《泉郡碑刻百篇译注》。
【百年校庆祝福语】
■陈立献手写祝福语。
生动活泼
把高三学生从教室“请”出来参加课外活动
1960年,我到同安一中见习,不久就遇上学校举行国庆节文艺汇演。从刚入学的初一年新生到高三年毕业班,每班都有节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演,内容丰富,生动活泼。那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可以响遏行云;那袅娜多姿的新疆舞蹈,台上表演,台下模仿;那逗人笑得掉眼泪的相声《猴子肥皂》,教人做事别像马大哈;那演得活灵活现的活报剧《踢鬼的故事》,给人摸夜出门壮了胆;蔡老师二胡杆上夹一把口琴,独自吹拉合奏,别开生面;山东说书妙趣横生,师生们笑得前俯后仰。一个甲子过去了,但那热烈的场景、那欢乐的气氛,始终烙印在我脑海里。
那时下午第三节课是课外活动,学校把时间留给学生,没有为保住“福建高考红旗校”的荣誉而把学生“软禁”在教室里,即使是高考在即的高三年也不例外。上课钟一响,杨雀林校长、吴重福、陈清海教导及各班班主任都亲自到班级把学生从教室里请出来,让他们择其所好自由参加活动。
大成殿乒乓球桌的“迁大王”(闽南话,就是淘汰赛之意)场面最火爆,一局六球定胜负。班级篮球赛挺活跃,各班组成的啦啦队发挥了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田径场上的同学跑跳爬掷,龙腾虎跃,充满了青春活力。也有不好动的同学,文文静静在阅览室读书看报做笔记。玉兰树下,爱学写旧体诗词的同学一起推敲、琢磨墙上“学习园地”的作品。那年,学校高考成绩依旧突出,照样擎红旗,延续省重点中学美誉。
场场爆满
倾情演话剧《红旗谱》 连演七天座无虚席
学校决定把《红旗谱》改编成自演的大型话剧。在物质十分匮乏的上世纪60年代初,同安一中的师生做到了!《红旗谱》中的大贵、大贵他娘、严志和、伍老拔、老驴头……至今历历在目。最难忘的是蔡秉汉老师一人饰朱老巩与朱老忠,他把朱老忠深谋远虑、疾恶如仇的个性演得出神入化。“江涛”和“春兰”这对有情人台上演、台下终成眷属,让人赞叹不已。
《红旗谱》在工会礼堂演出。同安县城破天荒地第一回演话剧,台词全说普通话(先前说唱尽方言)。未演之前,剧组担心没人看、看不懂或看不惯。没想到连演七天,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而且场内秩序分外好。
当演员的老师们卸装后已是深夜,还要备课、改作业。白天进了课堂依然神采奕奕,谁也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那是“瓜菜代”的年月啊!没夜餐补贴,饿了,一杯白开水下肚,准饱。
明师指路
第一次上语文课 语文组组长馈赠“三件宝”
我在同安一中一年的见习生活,语文组老师严谨的教风、学风、人品、学识,影响了我一辈子。
我第一次上语文课时,语文组组长杨锡彰来听课。课后,我找他评课。他侃侃而谈:“语文教师要具备三种素质,一件也不能少:一是一手好字,上课板书是直观教学,漂亮的字,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眼球吸引住了;二是一张铁口,平时要广泛阅读书报,备课充分,让学生辩驳不倒,学生便从心底服了你;三是一篇文章,学生见题发愁,老师要写下水文章,引导学生的思路。陶行知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这给我的教学生涯指明了方向。后来,我在中小学校摸爬滚打46年,从不敢懈怠,始终为之努力,也为之付出了艰辛。我非常感激杨组长,我一进校门,他就给我传经送宝,让我受益终身。
如沐春风
语文组人才荟萃
老师们各有所长
语文组的老师个个都有真才实学。
周时挺老师对拼音钻研很深。那时《汉语拼音方案》刚推行不久,学过“注音字母”的我,一时很难改变旧的读音。他悉心指导让我分清zh、ch、sh舌尖后音(翘舌音)和z、c、s舌尖前音的读法,区别出uo和ou的读音,让我终身受益。
杨锡彰组长的古文根基深厚,那时课本教参只是薄薄的一本,古诗文没有附翻译的白话文。他能把《屈原列传》佶屈聱牙的语句讲得如行云流水。他一进课堂就把怀表放在讲台上,常常是说完最后一句话,下课钟声也正好敲响。
蔡樵生老师原先教英语,语文分科为“文学”和“汉语”后,他专教汉语,所以语法特棒。他上课时例句都从课文中取,引导同学们举笔在课文中划分句子成分,可以把复杂的句子结构划得清清楚楚,讲得明明白白。
黄景让老师讲课时,一手捧着课本,一手捏着粉笔,在讲台下徘徊,灵感一来,一个成语脱口而出,旋即返身,成语出现在黑板上。经常是一节课板书一黑板的成语,一个个都恰到好处。学生们说他肚里藏着一本成语词典。他能填词、作对联、写格律诗,也发表过散文。
高水泮老师讲现代文特别重视朗读。听他朗读议论文,那抑扬顿挫、有张有弛的节奏,能把听课者的情绪激发了,也跟着激昂、兴奋、愤怒、悲怆;听他在朗读小说对话,如同在看话剧;诵读散文,那诗化的语调,面部变化的表情,让你陶醉,让你倾倒,如沐春风。
语文组教研学术风气好,每学期都有老师专题讲座。1961年《厦门日报》开辟一个专栏,讨论“文与道”的教学问题。专栏前后发表了五篇文章,其中,同安一中语文组教师写的有三篇,都用笔名,特别有趣。这一年是鲁迅先生诞辰80年和逝世25年。为此,组里筹办鲁迅先生作品展,向学生开放。前一年组里介绍作文教学经验的文章还发表在上海《语文学习》上,高考学生作文还出现了满分卷。
【征集令】
明年,同安一中将迎来建校100周年。为梳理学校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凝练办学精神,厦门晚报推出“同音共律 一校倾城”同安一中喜迎建校百年校友口述史专栏。专栏将邀请100名校友讲述自己与母校的故事,诚挚邀请同安一中广大校友与我们一起穿越时间的河流,回首青春岁月,重拾美好记忆,为百年同安一中留存独特的文化基因,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校友们可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5589999(晚报市民热线)
7229135(同安一中办公室)
邮箱:tayzbgs@126.com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