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张玲玲)中秋佳节前后,“掷骰子”的声音穿透厦门的街头巷尾,人们希望博出个“状元”。博饼赢“状元”靠运气,而警营比武得“状元”则需实力和底气。
值此中秋佳节之际,晨报与市公安局策划推出专题报道,为读者带来两位曾在全省比武中荣获“状元”的民警的故事。
陈建华:
文武双全的“六红状元”
【个人名片】
陈建华,男,1988年8月18日出生,福建厦门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得了刑事科学技术和法学双学位。2012年入警,现任厦门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侦查大队法制宣传科二级警长。先后荣获首届全省森林公安十大“青年之星”、厦门市先进个人、厦门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陈建华
陈建华(左)和同事在清点查获的涉案物品
仅复习50余天就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以厦门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公安部高级执法资格考试,还有多个省级比武、竞赛个人一等奖……翻开陈建华的履历,他所取得的成绩让人赞叹。在同事们眼中,陈建华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霸”,比武竞赛、执法办案、材料写作、法制审核、线索研判样样行。如果说他是博饼中的“状元郎”,那他一定是全面“开花”、追求极致的“六红状元”。
有勤有智 成就多个“状元”荣誉
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获得全省公安机关党史知识竞赛一等奖、获得全省森警部门首届涉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大比武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陈建华给人的印象是特别“会考试”,凡考必争第一。
但在陈建华看来,他并不是天赋异禀的“考试型”选手,而是自己对每一次考试都全力以赴对待。他会仔细研究考试范围、比赛规则,找到复习的方向,把千余页的党史书籍熟读10余遍,做到字字了然于胸;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上下班的路上听知识点;他还善于总结归纳,有计划开展高效练习。
在去年的现场勘查比武中,除了理论,还有实操,他顶着高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没膝的草丛中训练七八个小时。他有勤有智,拼尽全力才捧回了一个个“状元”,为警队争得荣誉。
终身学习 不断解锁未知领域
2012年,陈建华做了一年多的律师后考入森林公安。经过几次岗位调整,今年3月,厦门市公安局成立全省首个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陈建华调入这支年轻队伍,成为一名骨干队员。“食药环知森”犯罪比其他犯罪涉及的行业法律法规更多,专业性更强,对民警的知识面要求也更广,所以陈建华给自己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不仅要学习法律法规,还要学行话、学辨认真伪,每办一起案件就解锁一个行业领域知识,成为一个“六边形人才”。
陈建华爱琢磨爱思考,他会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再通过逆向侦查,串联起案件线索。比如,对于买卖珍稀保护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他会从买卖宠物笼、饲料等信息开展侦查。但人脑算力有限,精力有限,为了第一时间掌握犯罪线索,陈建华搭建了一个数据模型,相当于一个“电子助手”,可以对信息流等海量数据进行24小时不眠不休的搜索、比对和研判,仅2个月来就发现了多条异宠犯罪线索并开展系列专项打击,先后破获6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捣毁非法养殖场6处,抓获犯罪嫌疑人43名。
陈长浩:
只做最好的“金花状元”
【个人名片】
陈长浩,男,汉族,1994年出生,大学本科文化,2017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厦门市公安局后溪派出所第二警务队副队长。先后荣获福建省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等荣誉称号、厦门市公安局个人嘉奖等荣誉。
陈长浩
陈长浩(右一)在进行案件审讯。
今年29岁的陈长浩性格开朗,身上透着一股朝气。入警6年,他一直扎根在基层派出所,他做过社区民警、办案民警,还是兼职法制员。无论是哪个岗位,哪种身份,陈长浩一直坚守着“没有‘差不多’,只要‘做最好’”的工作态度,而这种坚定的信念也让他首次参加全省比武就斩获个人第一名。如果说他是博饼中的“状元郎”,那么争先创优、带出高徒的他就是“金花状元”。
四天集训 夺取个人全省第一
2017年,陈长浩入警就分配到了基层派出所,在杏滨派出所和后溪派出所做过社区民警、办案民警,还是派出所的兼职法制员。
陈长浩学习能力强,在去年8月份的全省公安机关最小作战单元现场处置比武中,他获得综合成绩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而比赛前,他只集训了4天,进行了射击练习、理论备考。在比武中,除了射击取得99环的成绩,陈长浩其他科目都是满分,首次参加省级比武就获佳绩。陈长浩说:“并不是奇迹,而是得益于扎实的基本功。比赛的内容都是日常需要应用到的警务知识和技能,所以日常积累很重要。”
陈长浩担任社区民警时,管理的龙山社区有3万人,却只有他一个社区民警,所以他学着与社区和街道相互配合工作,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到了办案队,他又开始学习各类案件办理,知识领域不断拓展,也养成了对业务快速“吸收消化”的本领。因沉稳细心,他还成了派出所的法制员,对执法质量进行把关。
以身作则 帮助新民警成骨干
“传帮带”是公安机关的一项优良传统,“90后”的陈长浩已经做了老师父,带了三个徒弟。陈长浩告诉记者,他的师父就是一个“敢啃硬骨头”的人,多难的案件都要攻下来。他至今仍谨记师父“没有‘差不多’,只要‘做最好’”的教诲。
去年,陈长浩在抓捕一名“借钱诈骗”的嫌疑人时,发现同住的还有2人。他没有就此放过,而是继续深挖出一个诈骗团伙,该团伙跨省作案50多起。他表示,如果不是“做最好”的激励,他也不会取得如此丰硕的战果。
陈长浩的身上有一股朝气,他和徒弟们相处十分融洽,并把师父教他的方法传给新民警,以身作则,从手把手教,到指导做,再到把关放手,帮助新民警迅速转变思维,尽快成长为骨干民警。他的徒弟也很努力,新警考核获评第一名。“都是年轻人,沟通起来无障碍,在学习交流中共同成长。”陈长浩说。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