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成瘾爱鸟如痴 三名观鸟爱好者讲述与鸟结缘的故事
2023-11-26 15:45 来源:厦门晚报

  李卫红

  陶卉

  陈毅坚

  ■鸬鹚群飞,场面壮观。 李卫红 摄

  ■东亚石即鸟被称为“迁徙鸟的先锋”。 陶卉 摄

  ■鸬鹚“履带式”群体觅食。 陈毅坚 摄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 图/受访者提供)秋冬季节,候鸟南飞。厦门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候鸟前来,以鸬鹚为代表的候鸟,备受厦门观鸟爱好者的“追捧”,他们纷纷带上专业设备,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候鸟。近日,记者采访了三名观鸟爱好者,听他们讲述与鸟结缘的故事。

  李卫红:无人机拍下奇特的“雪景”

  李卫红是一名工程师,大学时代就培养了业余摄影爱好,至今已有20多年。他原本以拍风景为主,大概三年前的一天,他回家经过集美湖,正好见到成群结队的鸬鹚从湖面起飞,非常壮观。当时没有带专业相机,他赶紧用手机拍下来。之后他开始留意鸬鹚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利用周末时间带上专业相机前往拍摄。

  拍摄鸬鹚,需要摸清鸬鹚活动的规律,才能抓拍到好的画面。这段时间鸬鹚“先头部队”开始陆续抵达厦门,李卫红了解到,每天清晨都有许多鸬鹚会从金门飞往厦门,经过翔安大桥、集美大桥到达杏林湾一带,上午8点到8点半之间会经过五缘湾海边。于是每到周末,他就背上相机从集美出发,赶在上午8点前到达海边,等待鸬鹚的出现,基本上每次都能拍到壮观的场面。他还总结经验说,鸬鹚在空中飞时会变换各种队形,有时排成整齐的“人”字,有时几个“人”字交叉,拍摄时需要把握好转换的过程。鸬鹚飞行速度很快,抓拍也要及时。此外,远景拍摄时,让成群的鸬鹚与跨海大桥或刚刚起飞的飞机一起进入画面,比较有特色。

  集美湖是李卫红拍摄鸬鹚的另一个主要地点,他会拍摄鸬鹚成群结队在水里捕食的场景,尤其是傍晚五六点左右逆光时,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运气好的话,还能拍到数百上千只鸬鹚起飞,激起的浪花让水域顷刻间“沸腾”起来。有一次他使用无人机摄影,无人机起飞时,正巧下方一群鸬鹚起飞,他瞬间收获了“大片”。同时还有意外的发现,无人机拍下集美湖中鸬鹚栖息的小岛,小岛上出现了奇特的冬天“雪”景——很多树木的颜色由绿色变成白色,犹如北方冬天积雪的树木。他经过“补课”得知,这些“白雪”是鸬鹚和鹭科鸟类的排泄物。

  李卫红说,一座城市有这么多鸟儿飞来栖息,说明生态环境很不错,拍摄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陶卉:追着鸟儿跑 差点陷入滩涂

  59岁的陶卉是湖里区园林绿化中心的农艺师,从2019年至今,他在拍摄日出的同时拍摄鸟儿,不少候鸟都被他“收”入镜头中。

  这些年只要天气好,没有特殊情况,陶卉几乎每天都会到灯塔公园后面的五通凤头海滩拍日出。夏天日出早,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冬天晚一些,5点半左右起床,从住处开车到海边大概15分钟。2019年入秋后,一天清晨6点,他正在拍日出时,突然一群鸟儿排着整齐的队形,从金门方向飞来,往杏林湾方向而去,他认出那是鸬鹚。第二天他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又见到了鸬鹚,而且数量更多。两次鸬鹚出现,都是在朝霞刚刚将天空染成红色时,陶卉自然不会错过这一美景,用相机将日出与鸬鹚群一同定格。

  后来陶卉发现,鸬鹚飞行的线路比较固定,五通凤头海滩人较少,且视野开阔,是个很好的拍摄点。在那里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鸬鹚飞过金门大桥、何厝大尖礁,来到海滩上空,再经过翔安码头,绕过扬帆公园、厦门新体育中心,一直飞到杏林湾。可将厦门新体育中心当作拍摄鸬鹚的背景,构图很美观。

  今年10月开始,就有鸬鹚在厦门出现,最近几天特别多,陶卉每天都会大量拍摄日出与鸬鹚的照片,还录制视频,分享到朋友圈。他至今拍摄的照片,单鸬鹚就有上万张。海滩上还能拍摄到其他鸟儿,最近出现了不少过境的候鸟,例如冬候鸟中的标志性鸟种北红尾鸲,每年都会大批迁飞到福建境内;东亚石即在鸟类的迁徙季节出现得比较早,被称之为“迁徙鸟的先锋”。候鸟南飞的季节,隔几天就会出现较为新奇的鸟种。此外,一听说其他地方发现了新的鸟种,他就会赶往发现地拍摄。他工作的公园内,也会出现很多鸟类,都是他用镜头捕捉的对象。

  陶卉说,拍风景容易雷同,而拍摄鸟类,每个角度、动作都不一样,更有乐趣。拍鸟较为辛苦,为了捕捉到最佳瞬间,经常要扛着4公斤左右的专业摄影器材长时间等待。有一次他太过专注,没有留意到脚下路滑,摔了一跤,将相机镜头摔裂了。还有一次他追着鸟儿跑时,差点陷入滩涂。但他乐在其中:“我拍照就是纯粹的爱好、娱乐,不追求其他的。”

  陈毅坚:做好功课耐心等待

  陈毅坚是一名自然教育从业者,他大学时代就喜欢观鸟、拍鸟,后来将兴趣爱好变成了自己的职业。

  陈毅坚在泉州上大学,2012年大一开始就成了观鸟爱好者。大三时他购买了第一台专业相机,正式进行鸟类拍摄。大学期间,他经常参加各种公益科普活动,只要周末有空,都会从泉州赶到厦门观鸟、拍鸟,特别是在秋冬季节。他说,厦门的冬候鸟比较多,海沧马銮湾、集美杏林湾、翔安沿海的盐田等地尤其多,很适合观鸟和开展科普活动。早在2015年,他就在园博苑内拍鸬鹚,“接近1万只,在空中飞翔,就像黑云压城,看到那样的场景非常震撼,之后我每年都会去园博苑拍鸬鹚。”

  2016年大学毕业后,陈毅坚来到厦门工作,有了更加便利的观鸟条件。眼下正是候鸟南飞的季节,很多“老朋友”又出现在了他的镜头里,而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鸬鹚,此外还有苍鹭、大白鹭、骨顶鸡、斑嘴鸭等。陈毅坚拍摄候鸟会先做功课,而不是拿起相机就拍个不停。他说,从生态摄影的角度,最基础的就是先学会自然观察,了解鸟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等,然后在观察的过程中耐心等待,通过抓拍定格一些精彩瞬间。例如陈毅坚会在园博苑的不同水域蹲守、观察和拍摄鸬鹚。鸬鹚的嘴喙带着尖尖的弯钩,便于在潜水的过程中啄鱼;鸬鹚擅长“履带式”群体觅食,整个群体顺着同一方向,如战车履带般完成飞行、休息、潜水、捕鱼等整套动作;鸬鹚还有一项“晾翅”绝技,潜水后羽毛会湿透,张开翅膀就能利用风和阳光让翅膀快速变干。这些都被陈毅坚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