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八匹骏马浩浩荡荡穿城而过。 王淑彬 摄
■国家级非遗潮汕英歌舞助阵。 黄德应 摄
■国家级非遗海沧蜈蚣阁现场亮相。 陈晓映 摄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颜梅丽 通讯员 杨心亮 余雪燕 夏海滨)108匹骏马头戴红花,身披红毯,项挂铜铃,整齐列队,浩浩荡荡穿城而过。24日,这场盛况空前的省级非遗活动“马队迎王仪式”在同安举办,来自两岸32个宫庙的近800名信众参与。其中,来自新竹、台中、金门的信众人数超过120人。同安龙虎宫“马队迎王仪式”民俗活动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22年获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精神纽带。
深化闽台交流
两岸信众共襄盛举 规模为有记录以来最大
活动当天,由近800名信众和108匹骏马组成的迎王队伍,从五甲后河宫附近出发,沿着同安老城区,途经北镇宫、西亭古庙、银同天后宫等民俗地标,最终抵达龙虎宫,全程7.8公里。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介绍,龙虎宫供奉的是“张府王爷”张巡,是唐朝爱国名将。龙虎宫“马队迎王仪式”民俗活动从明代建庙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当天的活动还有国家级非遗潮汕英歌舞、海沧蜈蚣阁和省级非遗宋江阵助阵,热闹非凡。
2022年,“马队迎王仪式”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安龙虎宫管委会主任李永建介绍,今年的“马队迎王仪式”是获评省级非遗后首次举办,也是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马匹数量最多的一次。
“‘马队迎王仪式’是促进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金门厉王爷庙主任委员辛雷达表示,相同信仰的民俗活动不仅凝聚了乡亲们的向心力,也是两岸人民同宗同源的展示。
追寻“海丝”记忆
马队迎王与睢阳之战有关 珍贵壁画再现古同安海商交易
同安没有养马的传统,马队为什么会成为这场民俗盛典的必备元素?这背后与历史上著名的睢阳之战有关。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卢志明介绍,睢阳之战主要是以张巡为首的唐军与以尹子奇为首的叛军之间的战争,张巡以寡敌众,英勇护国。在战事最吃紧、救兵迟迟未至的时候,真源令李贲赠百匹战马援助张巡,令张巡动容。此后,龙虎宫举行民俗活动时,同安百姓就用马驮着供品前来供奉,以此表达对张巡忠贞爱国的敬仰之情。
这些马从何而来?卢志明介绍,龙虎宫附近有一个古码头,是古时闽台航线的重要节点,经由此处,当时台湾蔗糖可远销至大连,商贾们再从大连将棉花转运至金门或台湾本岛。经由同安北上的蔗糖和南下的棉花通常由马队驮运。
活动当天,卢志明还首次公开二三十年前拍摄到的一幅珍贵壁画。该壁画是卢志明在溪边社区一处清代古民居发现的,画面中有一艘蒸汽船和数艘木船,中国人和洋人正忙碌地交易商品。根据壁画的发现地点及画中的地理环境,卢志明初判,这幅壁画呈现的或是龙虎宫古码头一带海商交易画面,是古同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珍贵历史遗存。
同安史书《船过城桥不眠桅》也记载,清光绪年间,东西二溪航运十分发达,石浔港的小火轮(蒸汽机动船)可趁着涨潮时,沿着西溪驶入县城。依托发达的溪海联运,同安海外贸易兴起,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