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非遗“送王船”精彩上演
2023-12-18 06:10 来源:海西晨报

  昨日,厦港的“送王船”活动热闹非凡。黄飞鸣 摄

  王船上的装饰十分精美。

  同安吕厝的“送王船"活动。

  “送王船”

  “送王船”是闽南地区古老的民俗活动,是闽南沿海先民在明代创造的抚慰、祭祀海难遇难者的仪式,包括迎王、造王船、树灯篙、普度、送王船(踩街游行及烧王船)等仪式,反映了人们珍爱生命的诉求及企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愿望。2020年12月17日,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厦门网讯 (海西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陈心晖)今年是我国与马来西亚“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三周年,也是厦港送王船文化节的举办年。12月17日,“海峡两岸(厦门)厦港送王船文化节”活动成功举办。

  本届王船长约8米、高8米。王船船首狮头、船尾座龙、两侧凤凰皆以木雕的形式呈现。王船的纸扎装饰众多,其中以36官将作为装饰,在闽南“送王船”的习俗里尤为特别。

  当天,王船从沙坡尾厦港海洋文化展示厅出发,经由大学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抵达环岛路,最终被化吉送走。声势浩大的踩街队伍之后跟随着虔诚信众。大鼓凉伞、宋江阵、车鼓弄、拍胸舞、哪吒鼓乐等丰富多彩的闽南民俗阵头穿插其中。本次活动还吸引了来自近20个国家的厦大留学生参与踩街,一路热闹非凡。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民俗活动。2020年12月17日,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期“闽南非遗印象”专栏,我们带您走近“送王船”,讲述背后的故事。

  古老海港延续“送王船”民俗

  驱车驶下演武大桥,沿着大学路往西,海风夹杂着咸腥的气味扑面而来。这里是沙坡尾,厦门最古老的港口,至今延续着“送王船”民俗,承载着厦门港最重要的集体海洋记忆。在由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中,厦港沙坡尾曾作为全市申报的重点社区,被写进申报文本。

  穿过沙坡尾艺术西区,往停车场方向走,能看见一座红色的小院子,四周挂满火红的灯笼。这里便是厦港海洋文化展示厅。走进展示厅,映入眼帘的,有一艘观赏性王船,长10.58米,宽2.22米。它由厦门“造王船”技艺传承人钟庆丰主斧,携手阮和国共同建造。这艘王船融合了造船、建筑、民间彩绘等多项闽南传统技艺,是厦港“送王船”习俗代表性实物。

  据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吴淑梅介绍,近年来,厦港“送王船”作为厦门唯一的在老闹市区举办的“送王船”活动,备受各界关注。从史料与传说考证,厦港“送王船”应产生于清中期。后来,随着厦门港地位的凸显,钓艚王宫(厦港龙珠殿前身)成为王爷信俗中心之一,厦港“送王船”也变成远近闻名的民俗活动。

  按照习俗,厦港“送王船”每五年举办两次,逢闰年举办,每一届“送王船”都相当热闹。巡境的队伍由百余人组成。众人抬着“池王爷”的神像坐轿出游,一路有舞狮、舞龙、鼓乐等民俗表演阵头,伴着鞭炮锣鼓声,场面十分壮观。

  见证闽南人走向大海的历程

  普遍认为,“送王船”习俗于15世纪-17世纪在中国闽南地区形成。目前,该遗产项目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湾和泉州湾的沿海地区、中国台湾南部的沿海社区,以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华人聚居区。其中,厦门市和马来西亚马六甲市为集中传承区域。

  “应该说,‘送王船’是闽南人在走向大海的历程中创造的民间仪式。”厦门市非遗专家组组长陈耕表示,随着闽南人的海上贸易与迁徙,“送王船”习俗于17世纪至20世纪传播至台湾地区和东南亚,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生动例证。

  不过,“送王船”仪式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据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黄燕青介绍,清代厦门萧宝棻的《鹭江竹枝词 王船》提及:“牲仪果品送家家,一座王船萃物华。清醮建余随绕境,海滨火化当驱邪。”这表明在清代“送王船”习俗已在厦门盛行。

  据悉,厦门“送王船”在当代的传承传播最为典型。当前,比较大型的“送王船”习俗主要分布于思明厦港、何厝、塔埔,湖里钟宅、五通浦口、枋湖村,海沧钟山、石塘、芸美、新垵、温厝、海沧社区,同安吕厝,翔安后村等14个社区村落。

  一般每三年到四年举办一次

  据了解,闽南“送王船”由相关社区的宫庙或宗祠于东北季风起时举办,一般每三到四年举办一次,但各处有自己的特色。

  譬如,海沧区水美宫的“送王船”每三年举行一次,由每三年一届的理事会负责组织,最近一次为2022年12月11日。

  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当属烧王船了。据黄燕青介绍,到了下午,一切准备妥当,待吉时来临,点燃堆积在王船下的柴堆,万众瞩目的“王船化吉”就开始了。王船瞬间被大火吞没,火光冲天。最后在现场群众的呐喊中,主桅杆倒下,引发长久的欢呼声。至此,“送王船”活动正式落下帷幕。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认为,“送王船”在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过去沿海村民定期举行“送王船”活动,是为了告慰海上的逝者,祈求海上平安、渔发利市,带给人们走向海洋的勇气和信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寄托于“送王船”活动的祈求也与时俱进,逐渐包括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内容。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