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鹭江潮 改革再出发】市民政局:织密保障体系 增进民生福祉
2023-12-18 09:28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市民政局承办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资料图)

  市社会福利中心金山养老院举办“重阳节”爱心义诊活动。(资料图)

  湖里区民政局开展政策进社区活动。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张继斌 图/市民政局 提供)他们为困难群众送去棉衣棉被;他们走进困境儿童心里,让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他们来到老人们的身边,让老人们幸福养老……在厦门,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民政工作者就会出现在哪里。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厦门市民政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完成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稳步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覆盖面,基本民生保障实现新跨越;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织密织牢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安全网,基本社会服务迈上新台阶;始终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基层民主更加成熟、社会组织更加有为,基层社会治理呈现新格局。

  越来越多的厦门群众通过民政工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直以来,全市民政工作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基本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持续用力,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婚丧嫁娶“人生大事”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办件量占全省42%;社会救助“一事一议”、生态葬等经验做法获民政部点赞;养老服务业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连续5年全省最高;社区治理、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等各项工作均位居全省前列。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将持续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持续提升基本民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殡葬跨部门监管全国试点,全面深化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改革;汇聚民生保障力量,加强慈善组织培育,持续开展各类慈善项目和活动,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筑牢困境儿童安全保护网

  小吴(化名)是一名中学生。今年4月,小吴的父亲因病去世,其母亲也因重度残疾需要长期入院治疗,小吴处于无人抚养状态。小吴的祖父母已去世,外祖父母住在外省,与小吴没有来往。

  种种困难之下,社区居委会和辖区街道未保站为小吴提供临时监护。今年5月,思明区民政局将小吴认定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月为其提供2800元补助。在征得小吴意愿后,思明区民政局协助申请将小吴送入市社会福利中心集中供养,并与教育部门协调,稳妥解决小吴就学问题,让小吴得以更好地继续生活和学习。

  小吴的经历只是我市持续加强对各领域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市、区均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个案会商制度。

  为老人日常生活保驾护航

  赠送电动轮椅和洗澡椅,每周定期上门按摩和打扫卫生,每月送米油等生活用品至家中……现年76岁的陈某,被评定为智力残疾一级,生活不能自理,且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他的母亲年已九旬,身体四级肢体残疾,年老体弱。陈某和母亲目前主要由他退休多年的弟弟照顾,厦门民政部门也向他们提供贴心的养老服务,通过一系列无微不至的照顾,为陈某和家人日常生活保驾护航。

  今年来,厦门不仅打造出颇具地方特色的“近邻+养老”模式,实现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还建立起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新格局。

  到2025年,厦门将基本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服务对象、内容、标准等清晰明确,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服务监管等机制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将覆盖全体老年人。

  社会救助“一事一议”精准助困

  集美区后溪镇75岁老人王某,肢体三级残疾,未婚未育,独自居住生活,每月领取被征地农民养老金约2600元。去年2月,王某不慎摔倒,导致多处骨折,术后生活无法自理,医疗护理开支大,生活陷入困难。民政工作人员在排查中发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集美区民政局、厦门市民政局,主动协调将王某送入养老院照看护理,并帮助其申请临时救助金6199元。

  因王某每月有2600元被征地农民养老金,认定救助对象有异议。今年7月份,市民政局通过四级疑难问题研判,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按照困难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王某自愿将被征地农民养老金上交给财政的情况下,将其纳入特困集中供养范围,及时有效解决王某的生活困难问题。

  亮点点击

  七项“改革创新”描绘民生幸福画卷

  社会救助

  厦门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水平。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稳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保标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三项标准保持全省首位。加强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推动“扶残助困一件事”就近能办、就近帮代办,实现减环节、减跑动、减材料、减时限。率先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一事一议”机制,及时解决特殊个案问题并适时推广经验,稳步推进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作经验获民政部发文推广。

  未成年人保护

  厦门在全国率先建立“阳光收养”体系,经验做法获省民政厅转发,并推荐报送民政部;实施“福蕾行动计划”破解救助难点,投入1502万元,惠及3万余人次;儿童福利保障标准全省最高,投资1.37亿元实施市社会福利中心改扩建工程,推动儿童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一体化发展,并实施送医上门、送教上门合作项目;高质量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建成24个镇(街)“一址多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预计可以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全市镇(街)全覆盖目标。

  养老服务

  近年来,厦门不断补齐养老服务短板,优化孤寡老人服务,增加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建立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已正式发布《厦门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制度,规范家庭养老床位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并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内容、标准等进行动态调整。此外,通过举办“敬老月”系列活动,落实政府奖补激励、举办养老骨干人才培训和全市养老护理技能大赛,并加快推动太保家园、国寿嘉园等高端养老项目建设,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展养老服务,不断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社工慈善事业

  厦门扎实推进《慈善法》宣传普及工作,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热情,营造“人人向善、人人可善”的社会氛围。全市现有慈善组织79家,近五年募集社会各界款物约30亿元,在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重要补充作用;厦门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全国首(独)创对在厦就业满5年且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给予每人8万元一次性奖励,促进在厦从业多年的社会工作者继续留厦、吸引厦门市外高级社会工作师来厦。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是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社会组织8812个,覆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厦门引领全市社会组织聚焦中心工作,聚焦重大任务,聚力服务大局,积极参与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社会救助、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与政府职能部门形成良好的互动互补关系。行业协会商会发挥在政策制定、产业对接、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参谋助手作用,在行业领域内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为行业发展和经济提升贡献力量。

  社会事务

  社会事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既有面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民生保障,也涉及地名路名、殡葬管理、婚姻登记等专项政务服务,是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做好基本社会服务的重要保证。救助寻亲、殡葬改革等多项工作经验获民政部发文推广。近年来,厦门全面深化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积极推进全面惠民殡葬政策,目前全市节地安葬率达到95.78%,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厦门婚姻登记机关积极提升服务水平,树立婚俗新风,做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市通办”“全省通办”以及“跨省通办”工作。

  社区治理

  社区服务是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厦门着力打造社区治理“厦门样本”,立足省级近邻服务唯一试点市推进近邻服务,构筑“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我市社区治理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今年,率先全省配套印发民政领域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责任分解文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率先全省有序有力有效推进村级组织规范整改,出台一系列文件明确村居依法履职事项32项、依法协助事项41项,有效推动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大事记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交出满意答卷

  ●2023年9月,第五届“善行八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获奖名单出炉,厦门9个项目上榜。我市已连续五届入选“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排行榜,其中三届被评为“七星级慈善城市”。

  ●2023年,在全省率先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个案会商制度。

  ●2023年,在全国率先建立“阳光收养”体系。

  ●2022年,厦门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

  ●2022年起,全国首(独)创对在厦就业满5年且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给予每人8万元一次性奖励。

  ●2021年,率先在全省开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并通过“近邻+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城乡居家养老全覆盖。

  ●2021年8月1日起,率先在全省开展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市通办”试点工作;2022年11月1日起,实行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省通办”;今年6月1日,实现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

  ●2020年厦门市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

  ●2020年,率先全省实施市、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挂牌工作,依托12349服务平台开通24小时儿童救助保护热线。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