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优美的筼筜湖。(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东坪山绿树成荫、花海飘香,依山傍水的环山步道、观景台,是市民游客休憩的好去处。(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厦门深入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图为五缘湾美丽海湾。(厦门日报记者 黄嵘 摄)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许晓婷 通讯员 陈剑平 陈智勇)碧空如洗、水清滩净,人们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感受厦门如诗如画的生态之美。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近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更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两条“快车道”上高速前行。
坚持系统治理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去年11月,厦门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今年8月,厦门东南部海域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今年10月,筼筜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近年来,一系列荣誉和成绩接踵而至,见证绿色奋进脚步。
关键词:科学谋划
系统治理生态环境
【注解】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厦门注重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始终以系统治理的科学思维,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转变。从水生态环境治理这一切口,可以窥见厦门系统治理生态环境的智慧担当。
蜿蜒的环岛路勾勒出金色海滩轮廓,白海豚在海面上追逐跳跃……蔚蓝大海,是厦门城市一幅别致的生态画卷。厦门深入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生态空间。
持续深化入海排放口整治,印发多项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健全“查、测、溯、治”工作机制,巩固治理成效;海漂垃圾“四化”治理机制逐步完善……一系列科学机制的建立,悉心呵护蔚蓝海水。今年来,我市入海排放口达标率达99.8%,岸滩垃圾保洁全覆盖,东南部海域以排名第一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在汀溪水库上游溪流茂林溪,水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在生态环境部组织召开的华东片区“南阳实践”案例交流视频会上,我市代表福建省展示经验做法。
从汇水河流入手,做好“找空间、定方案、抓演练”三项工作,找到能使污染团与清水隔离的“空间”,掌握事件处置主动权,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借鉴“南阳实践”,我市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全、实、新”的护水模式,从风险源排查管理、污染源拦截处理以及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入手,加强管控治理,有力保障我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目光转移至翔安区大帽山,水塘、溪流清澈见底,岸边花草茂盛。自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积极探索推进农村雨污分流,全链条开展农村污水系统治理工作,一村一策制定形成不同的治理路线和运维标准,实现“一张图、一个平台”智慧化管控。截至目前,我市基本完成 303个行政村1216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任务,受益人口达147万。
多年来,我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违,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关键词:先行先试
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注解】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厦门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勇于示范引领,在建设低碳标准体系、规范低碳试点示范创建上,迈出坚实步伐,创建了一个又一个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
仓库屋顶会发电、绿色装备不加油……走进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随处可见绿色低碳发展的踪影。
在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上,全岛草坪定时自动喷灌,风貌建筑“穿”上薄膜光伏外衣,餐饮商家厨房全电化烹煮……这些举措为琴岛描绘了清晰的低碳发展蓝图,将琴岛打造为福建省首个实现近零碳排放景区的世界文化遗产地。
而在盛德东南新能源电动汽车生态园,智慧化路灯、分布式光伏系统、一体化充电站等设施一应俱全,实现全年发电量超62.5万千瓦时,成为全市首个三星级低碳园区。
一个又一个低碳案例背后,是不断解锁绿色密码的有力探索。2021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发布《厦门市低碳社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等4项低碳验收技术规范和《厦门市零碳景区试点示范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并组织开展三项地方标准的编制和修订工作,为各地低碳示范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及相关标准体系创建提供借鉴。
2021年以来,我市先后开展后溪工业组团、官任社区、市植物园等20个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试点创建工作。其中,东坪山近零碳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在2021年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成功创建成东坪山零碳景区;鼓浪屿完成二星级近零碳景区创建,成为福建省首个实现近零碳排放景区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象屿综合保税区打造全国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综合保税区,入选2022年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各领域碳中和的探索更是不曾止步——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通过在下潭尾项目以种植红树林的方式实现碳中和。2021年,金鸡百花电影节实现电影节历史上的首次碳中和。2022年,厦门马拉松赛实现该赛事历史上首次碳中和。2023年,厦门马拉松通过与蚂蚁森林合作的方式实现碳中和,累计带动百万人次捐献碳汇……
各项创建工作的开展,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关键词:改革创新
积极推进“两山”转化
【注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厦门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缔造“美丽中国高颜值样板”。一系列“两山”转化的实践探索,成为厦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印证。
海风徐徐,观音山沙滩上游人如织;东坪山上,绿树成荫、花海飘香;筼筜湖边,居民开启环湖跑,草坪上的鸽子吸引孩童们驻足观赏……一个个剪影,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解。
多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厦门岛“山-海-湖-岛-城”的自然生态特质,开启一系列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探索。“立足厦门岛‘两山’基地建设,我市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将其纳入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还将“两山”转化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立法保障,先后修订实施《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厦门经济特区水资源保护条例》等30余部有关的法律规章,为绿水青山筑牢法治屏障。
一直以来,我市注重综合开发,推进项目双向转化——围绕厦门岛东南部海域美丽海湾、五缘湾美丽海湾、筼筜湖美丽河湖建设,精准策划项目,因地制宜配套产业开发;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即“EOD项目”),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推动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关联产业的有效融合。
为持续创新绿水青山的“复合业态”,我市综合开发多元旅游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建成全长23公里的山海健康步道以及长度4.5公里的铁路文化公园,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建设。此外,以“滨海+”理念,推动各业态融合发展,2021年厦门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到735.50亿元。
在实现绿色资产增值过程中,一系列殊荣纷至沓来——观音山沙滩修复工程获得全国优秀海洋工程奖第7名;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被自然资源部列入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筼筜湖综合整治工程获评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整治经验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护好绿水青山,育好金山银山。多年来,我市形成了多种“两山”转化模式,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亮点
点击
生态环境 分区管控
创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探索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深度衔接,高质量完成生态环境部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开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并在全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座谈会上作专题经验介绍,全国首创建成“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系统,引领生态环境准入管理稳步迈入“智能时代”。
生态系统
价值核算
启动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改革并持续探索应用试点改革成果,率先实现地方政府自主自动核算,已形成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基础理论框架、核算技术体系、业务核算能力和成果应用机制等试点改革成果,实现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价值的量化统计,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质量、高水平转化。
服务经济稳增长
12条措施
连续第三年出台助企惠企政策,今年进一步制定精准措施,从提升环评审批服务、做好禁止时段施工审批(证明)、高效配置排污权指标、强化重金属要素保障、优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流程、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加强绿色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12条详细措施,更好地支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