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发烧流鼻涕 不是感冒竟是血管炎!
2023-12-22 08:50 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

  12月19日

  ●地点:

  厦门医学院

  附属第二医院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刘蓉 通讯员 张熠 高莹)发热、咳嗽、流鼻涕,一般人第一时间会怀疑是呼吸道疾病,但如果症状持续超过半个月,就要小心了,可能面临的是更严重的疾病。来自集美的叶大姐血管发炎,却表现为呼吸道症状,险些耽误治疗。所幸,她经过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对症治疗,历经5年时间,最终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近日,叶大姐嘱咐女儿手写了数封感谢信,在复诊时亲自将感谢信及锦旗送给了该院血液风湿免疫科专家工作室的吕良敬教授、血液风湿免疫科主任陈旭艳及科室团队。信中说,“简单的感谢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这么多年,医护人员的爱心,温暖无比。”

  发热咳嗽一个多月 双肺都已出现空洞

  2018年,叶大姐因发热、咳嗽、流脓涕、结膜充血、听力下降、中耳炎持续一个多月,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可是症状并没有好转。

  叶大姐来到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简称:附属二院),在呼吸科住院期间,血液风湿免疫科受邀会诊。仔细辨别症状后,会诊医师发现,她的小便检验指标有些异常,但肾功能正常。最严重的部位主要在胸部,两边的肺都已出现空洞、斑片,双侧胸腔还有积液,导致肺不张,继而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最关键的是,她的血液检验指标中,中性粒细胞包浆抗体(ANCA)是阳性,高度提示有血管炎的可能。结合她的症状,最终考虑困扰叶大姐的元凶很可能和血管疾病有关。

  叶大姐百思不得其解,“咳嗽、流鼻涕怎么会和血管有关呢?”她转入血液风湿免疫科继续治疗,医生为她进行了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出院后未按时随访 时隔多月病情复发

  叶大姐出院时以为自己的病已经治好了,之后未能常规随访。出院后4个月,她的病情复发,再次表现为发热、咳嗽。这次CT提示肺部病灶明显增大,辗转多家医院后,症状仍反复,于是她再次就诊于附属二院血液风湿免疫科。陈旭艳主任医师、范薇副主任医师带领风湿组医生为叶大姐治疗,经过再次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

  2022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本就有基础病的叶大姐病情再次发作,且肺部情况较前几次更加严重。经治疗后,她的症状有所改善,但肺部的病灶无明显好转。在风湿科医生因担心感染加重而犹豫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附属二院风湿病专家工作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吕良敬教授的指导坚定了医生们的选择。

  经过三轮免疫抑制剂治疗,叶大姐的病情再次趋于稳定,且此后未再复发。现在,叶大姐不敢再大意,定期回院复查,至今病情稳定。

  医生手记

  血管炎病因 目前仍未破解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范薇

  血管是全身性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全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种以中小血管坏死性血管炎为特征的危及生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多个器官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最常累及肾脏和肺,例如累及肾脏者会出现肾小球肾炎,急性期还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累及肺部者会出现肺出血、急性呼吸衰竭等。相关数据显示,ANCA相关性血管炎可见于各年龄,高发年龄为50-60岁,患病率约为(46-184)人/百万人,不同地区发病率及类型存在差异。

  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还不清楚,免疫力下降、感染、劳累都有可能是诱发因素。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为其重要的血清学诊断依据,主要累及小血管,病理特点为小血管全层炎症、坏死、伴或不伴肉芽肿形成。本病临床特点有发热、乏力、贫血、肺和肾功能损害、体重下降,也可以累及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出现相应的症状。其中肾脏是最常见受累部位,若不治疗可引起不可逆的脏器损害,病情急剧恶化并出现肾功能不全,死亡率高。

  对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关键,平时在体检中如果发现一些常规检查的指数不正常, 要及时询问医生,听从医生建议按需就医,不可自行诊断或置之不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要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