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码头集装箱船舶频靠装卸繁忙。(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 供图)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举办客户报告会,感谢合作伙伴风雨同行。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每年为厦门港贡献约八成集装箱业务量。图为2023年4月21日,三艘马士基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同靠厦门港嵩屿码头泊位上。
2023年12月22日,厦门港海润码头全流程智能化改造项目顺利完成验收 。图为远程控制桥吊与IGV配合作业现场。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汤海波 通讯员 王晓真 赖艺玲 图/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除署名外)2013-2023,一路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从一家港口供应链服务商,迅速成长为世界航运巨擘的舞台,为厦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贸合作不断注入活力与智慧。
作为厦门港口业务主力军、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旗下龙头企业,十年间,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助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装卸主业、航线布局、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等方面亮点频出,助推港口高质量发展。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的壮大与港航贸各界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12月15日,该集团召开客户报告会,会上特别颁发“卓越贡献奖”“突出贡献奖”“优秀合作伙伴”等多项荣誉,感谢合作伙伴十年如一日的风雨同行,共同见证一个个里程碑时刻。
世界一流港口,要有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锚定这一目标,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奋斗出不平凡的十年,未来,还有一场“远征”已始于足下,该集团董事长吴岩松说,“我们憧憬续写奋进与荣光,在厦门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当好‘港口排头兵’。”
改革试验田
“联姻”转型 打开发展新格局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的出身,自带改革的基因。
把时钟拨回那个历史时刻。2013年12月13日,东渡象屿路一栋楼前举行了一场简短的揭牌仪式,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诞生了——这是一场涉及7家股东、3家境内上市公司、2家香港上市公司、上百亿元资产的“联姻”,是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港口资产整合”。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总经理洪宝财说,这是一次极为大胆的改革创新,就算放到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极具勇气魄力。这一举措令厦门港历史坐标越发明确、前行航向越发清晰,不仅壮大了集装箱业务实力,更为其迈向“世界一流港口”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福建省港口集团组建,将省国资委、各地市涉及港口和航运业务的国有资产进行一体化整合,握掌成拳共谋发展,以厦门为中心的全省港口集装箱业务一体化经营格局就此确立。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再迎改革转型,随母公司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一同并入福建省港口集团,在用好“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国际航运中心和对台航运等政策优势的前提下,作用更突出,前景更明朗。洪宝财说,更健全的机制、更强的活力、更顺的流程、更高的效率,为该集团迅速扩大业务规模,凝聚对标全国第一梯队集装箱码头集团的决心和底气。
如今,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旗下拥有海天码头、海润码头、嵩屿码头、国际货柜码头、新海达码头、海通码头和海翔码头,在厦门港运营集装箱专用泊位31个,岸线总长8698米,岸桥71台,年通过能力超1200万标箱,可同时接泊3艘20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船舶。
数据显示,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每年为厦门港贡献约八成集装箱业务量,是全港当之无愧的动力源,并且全球排名前20位的知名船公司均有定期班轮航线前来挂靠其所属码头。洪宝财说,“未来我们还会持续以客户服务为导向,以专业、高效的服务能力,以诚信、卓越的服务态度,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港口服务”。
创新探索师
智慧港口建设 走在全国全行业前列
今年5月,在2023绿色与安全港口大会暨第二届北部湾绿色港口发展论坛上,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海润码头荣膺首批“中国智慧港口”称号。
“这是业内最高级别奖项之一,充分说明我们智慧港口建设工作受到业界的肯定。”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副总经理李美贞说,港口智能化,是推动现代物流及高能级国际航运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港口建设和升级迭代的必由之路。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起点”高,人们对其期待也高。成立十年来,该集团紧跟前沿技术持续修炼“内在”,适应新变化,满足新需求,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全行业前列,为传统码头向智慧码头转型不断探索“厦门港样本”。2015年,与上海振华联合研发完成首台传统岸桥远程控制改造;2016年,厦门港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上线运行,集装箱进出实现“流转数据电子化”“港口业务自动化”;2018年,完成3台传统岸桥改造和2台轮胎式龙门吊远程控制改造;2019年,开展无人驾驶拖车测试,优化自动驾驶系统中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执行控制等模块算法。
2020年7月,海润码头投资3亿多元,率先启动全流程智能化改造试点建设,于2022年1月20日试投产,并于今年12月22日顺利验收。这也是国内首个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智能化改造项目,实现固定岗位“无人化”和移动岗位“少人化”目标。其中的核心,传统岸桥远程操控自动化升级项目获“中国港口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奖项由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含金量十足。
“这些智能化探索项目中,国产设备、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充分显示‘中国制造’的实力与广阔前景,让中国人拥有了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主动权。”李美贞介绍,国产化打破国外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技术长期垄断,对于引导厦门港自动化码头在更高起点上高质量发展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今年,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制定智慧港口发展规划(2023-2030年),获得业内专家一致认可,为该集团进一步创新探索提供了提纲挈领的指导方案。
开放实践者
持续构建以厦门港为中心的航运服务格局
4月21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嵩屿码头首迎三艘15万吨级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同靠作业,巨轮列队长约1.2公里,场面壮观气派。这在厦门港尚属首例,堪称码头作业中的“超级工程”。
三艘巨轮均隶属于航运巨擘马士基旗下。“厦门港在马士基全球航运网络布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马士基亚太运营中心船货运营总监张伟亮告诉记者,自1991年在厦成立办事处至今,马士基与厦门港、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逐步构建起以大船干线、驳船支线、海铁联运为主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
厦门是全国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还是我国四个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具备很强的对外开放属性。近年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携手干线与支线航商持续构建以厦门港为中心的航运服务格局,世界排名居前的航商均是其业务合作伙伴。
中谷海运作为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最大的内贸业务合作伙伴,早在2003年创建之初就在厦门港开设航线,此后又确立以厦门港为区域枢纽中心。其旗下多艘船舶,将厦门港作为首航港口。
中谷海运东南片区负责人谢秋波说,得益于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的高质量服务保障,有力支持中谷近年来不断壮大船队,提升在厦门港的内外贸航运实力。中谷将持续加大对内外贸航线的投入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加快打造东南沿海区域“外转内”“内转外”新枢纽。
展望未来,港航贸各方仍旧看好与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的巨大合作空间。张伟亮表示,马士基坚持以“保存量、求增量”为原则,稳中求进在关键环节持续突破,在丰富航线产品的基础上,探索“端到端”的全程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为客户打造韧性供应链。谢秋波则表示,中谷海运将继续携手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为厦门港铺设航线,投入新运力,加强区域联动,推动产业发展,将港航合作、物流服务、经贸往来推向新高度。
城市助推器
积极畅通物流链 构筑绿色港口新高地
午夜时分,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海天码头依然灯火通明,停靠在岸边的一艘艘货轮,在完成装卸后就要马上离港,因为后面每个时段都有船舶停靠,各式各样的进口商品通过这里走进千家万户。
巨轮自八方驶来,货物向四极涌去,促进贸易发展,服务城市经济,刻在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的企业使命中。该集团副总经理吕建平说,厦门以港立市、因港而兴,港口是城市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业落地发展、民生福祉提升的基石,打好港城融合“主动仗”,将是服务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
长期以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积极畅通物流链,以客户为中心,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连接、打通与融合;围绕“快”字做文章,实施集装箱船舶服务承诺,推出“卸船直提”“抵港直装”等业务模式,满足进出口货物时效性需求,做强做优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
此外,为满足货主多样化的进出口需求,该集团配备有东南沿海港口最大冷危堆存能力的冷危货场,并且率全省之先开展8类、9类危货混堆业务,进一步提升危货作业能力。该集团还致力于发展新业态,挖潜电商产业新机遇,深耕跨境电商等创新业务。
一流服务能级孵化出一流营商环境。近日,2023年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结果揭晓,厦门港连续第五年进入第一梯队。
传统印象中,“高能耗”“高排放”困扰着每一个港口城市。绿色低碳,成为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服务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的新动力。
近年来,该集团坚定不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构筑绿色港口新高地:广泛开展船舶岸基供电建设与使用,加大分布式光伏等清洁能源推广,推进龙门吊、桥吊、集卡等码头设备“油改电”及全电码头建设,制定绿色低碳发展规划(2022-2027年),致力于港口可持续发展——不久前,该集团荣获2023年“亚太绿色港口”称号,就是对其绿色发展成果最好的褒奖。
吕建平说,绿色港口建设,是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对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这样的探索,随着港城融合互促互荣的持续深化,还会不断涌现。
在与厦门同频共振的发展历程中,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一直把反哺城市、回报社会当作一种使命,贯穿始终。随着厦门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的进一步推进,该集团也将在港城融合大势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合力推动构建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现代物流和产业链供应链服务体系,创出更大业绩,做出更新、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