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家乡味 浓浓团圆情
本报今起开启15城联动报道 带您领略天南海北的年味
厦门封肉
西安葫芦鸡
宁波红膏炝蟹
哈尔滨锅包肉
济南章丘大葱虾肉丸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 实习生 方铭媛)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心中,它的地位不可替代。而除夕年夜饭,则是节日的“重中之重”——亲友团聚,推杯换盏之间,一口热乎乎、家乡味的饭菜,是温暖的回忆,更是美好的祈愿。年夜饭桌上,传统习俗不断延续,亲人情感也由此凝聚升华。
南方与北方的年味有何不同?厦门的年夜饭又有何特色?今起,本报将与其他14家副省级城市党报联袂当“大厨”,共同发起“我们的年夜饭”联动报道。我们将通过图文及短视频全媒体传播的方式,各自推介最能代表所在城市的菜肴,如厦门的同安封肉、广州的生菜、成都的鱼香肉丝、南京的素什锦、哈尔滨的锅包肉、宁波的红膏炝蟹、西安的葫芦鸡等。我们将带您了解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口味的年夜饭菜肴,请当地大厨和民俗专家讲述菜肴的制作方法及其背后的年俗故事。通过年夜饭了解传统文化和城市年俗。
与此同时,本报“家访”栏目还将走进新老厦门人家庭,通过他们的年夜饭,带您领略浓浓团圆情,进一步感受这座城市的年味。
厦门年兜要围炉
饭桌上会给在外打拼的人“添碗筷”
除夕,闽南话中又称“年兜”“年暝”或“二九暝”。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年夜饭,寓意阖家团圆。人们常说,重视年夜饭,其实就是重视传统。
《尔雅·释天》有云:“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禾谷一年一熟,人们便把“年”当作收获(禾熟)的象征。年末,大家欢聚一堂,把一年的收获做成一桌好饭,这样的庆祝活动就是“年夜饭”。
中国饭店协会地标美食评审专家、闽菜文化专家、厦门市餐饮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许晓春介绍,民间传说中,年夜饭和一个叫做“年”的怪兽有关。相传,太古时期,“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祸害百姓。不过,人们摸索到了它出没的规律,因此每年除夕,都会早早做好饭,关闭门窗,全家人围坐一块儿吃饭。
“由于这顿饭具有一定‘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大家都做得非常丰盛。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今天我们所知的‘年夜饭’。”许晓春说。
道光《厦门志》记载:“除夕,家更春帖……炙炉炭团聚饮酒,曰‘围炉’”。厦门人吃年夜饭,“围炉”是必不可少的形式。早期,人们的炉是烧木炭、烫火锅的,后来,演变为用电磁炉、电火锅。闽南年夜饭还有一个传统,叫做“添碗筷”。彼时,许多下南洋等在外打拼的人回乡不易,年夜饭桌上,家人仍要为他摆放碗筷,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1998年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厦门饮食》中介绍,厦门地处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五方杂处,融合了闽南各地的风俗、食俗;此外,它也与欧美、东南亚等在饮食方面有所交流。元素颇多、包容性强便成为了厦门饮食的最直观特点。
在许晓春看来,厦门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东南重要的贸易港口城市、华侨出入祖国的重要口岸,在其年夜饭文化中,也有着深厚的华侨文化、海丝文化印记,“对于闽南人来说,年夜饭不仅是一顿丰盛的晚餐,更承载了闽南特有的历史人文底蕴。”
厦门年味很多元
有当地特色,有侨乡特性,也融合了中原传统
年夜饭到底什么味?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卢志明总结说,厦门人的年夜饭是丰富且多元的,它既有当地特色,有侨乡特性,也融合了中原传统。
卢志明举例说,闽南年夜饭和我国北方地区一样,一定要有一条头尾完整的鱼,寓意年年有余;而作为侨乡地区,又有一锅排骨炖肉圆,寓意骨肉团圆。
“厦门的年夜饭桌上,许多菜肴都有闽南习俗和认知中的独特寓意。比如,一定要有鸡。它可以是鸡汤,也可以是白切鸡。”许晓春介绍,闽南话中“鸡”和“家”发音相似,有“食鸡起家”的说法,这一食俗在台湾也是相同的,闽南华人华侨还把这样的概念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带到了东南亚等地。
有意思的是,老厦门人的年夜饭桌上,还会煮一大锅饭,并且留一碗“春饭”(“剩饭”的闽南话发音),在上面插一支绸制的“春仔花”,放到大年初一吃,以此表示年年足食,从旧年延续到新年。另外,还有的家庭会吃萝卜,寓意好彩头;吃韭菜,象征长长久久;吃血蚶,代表发财和积存钱财……
这些世代流传的食俗,正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吃得到的菜肴,呈现在闽南人的餐桌上。鹭岛开放包容的性格,加之新老厦门人在饮食方面的传承、传播与融合,也让这座城市的年味,在人们的味蕾上绽放出不同滋味。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