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厦门不少地名和民俗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24-02-09 16:37 来源:厦门晚报

  ■鼓浪屿原来叫“五龙屿”。 记者 陈嘉新 摄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龙,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以龙为祖,唯龙是尊。龙舟池、龙头路、龙虎山、龙王宫、划龙舟、舞龙灯……在厦门,不少地名和民俗都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龙年春节将至,记者走访多位厦门文史专家和老厦门人,请他们讲述厦门与“龙”的故事。

  600年前斗龙船的地方 就是如今龙舟池所在地

  说起厦门与“龙”有关的民俗,大家最熟悉的当属划龙舟。清代道光年间出版的《厦门志》,对厦门赛龙舟的特色就有记载,端午日“竞渡于海滨(龙船分五色,惟黑龙不出)。富人以银钱、扇帕悬红旗招之,名曰‘插标’,事竟,各渡头敛钱演戏……或十余日乃止”。据说,最早从第一码头一直到江头乌石浦,整个沿海都有划龙舟,后来发展到在鹭江道,最后在集美龙舟池。

  集美龙舟池由爱国华侨陈嘉庚筹划建造。今年75岁的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集美区政协文史顾问陈新杰是陈嘉庚的族亲,曾亲身见证了龙舟池建造的历史。他介绍,集美龙舟池所处地域原为集美社的西海湾,600年前集美人的“别舲舳”(斗龙船)就在这里举行。至清朝时期,海湾已渐变浅,集美人在海湾上部筑了土堰,形成一口大水塘,叫西堰。嘉庆年间,龙舟就停泊在堰内。清朝末年,西海湾进一步变浅,“别舲舳”移到东海边举行,西堰成了大鱼塘。1913年,陈嘉庚为利用塘内小洲建学校,买下这口鱼塘。1920年陈嘉庚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后,因涉水专业的需要,便在鱼塘南部水域建游泳池。

  1951年端午节,集美学校第一届龙舟赛在浔江(集美东海边)举行,因当日风浪大,比赛改在翌日举行。由此,陈嘉庚决定此后龙舟赛都在池内举办,以便能安全如期进行。他结合集美沿海风景区建设,在学校游泳池外筑长堤建龙舟赛用池。1953年端午节,龙舟池落成。

  集美学校龙舟赛吸引了集美学村外众多龙舟队参赛,陈嘉庚认为当时的龙舟池太小,1953年端午节后在外海域建“长三千呎,宽平均可五百呎,池中建三个亭,四周岸上按建大小亭十六个,各亭式样不一”的大龙舟池。1956年,大龙舟池堤岸的石砌初步完工,首期7个与龙舟赛配套的亭榭也相继建成。

  集美有一座龙王宫 朝宗宫也俗称龙王宫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伟栋说,厦门很多民间活动都与龙相关,旧时文化宫附近的城隍庙、南寿宫等老厦门的民间活动聚集点,每逢节庆都会上演舞龙灯。身长20米左右的“龙”在舞龙者的引导下,表演绣球斗龙、二龙戏珠等动作,走街串巷,非常热闹。

  龙代表水,靠水的闽南,对龙的崇拜也很明显。同安北辰山的“十二龙潭”曾因“祈龙降雨”而闻名。始建于唐五代时期的集美龙王宫,是为祭祀龙王而建的古寺庙。据了解,早年间,大家往返厦门岛均通过水路,途经龙王宫的人把桨摇橹的样子好似来回揖拜,因此,龙王宫也被称作万人朝拜的风水宝地。现今,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参加龙舟赛的队员还会来此沐舟祈福。

  思明区厦门港朝宗宫也俗称“龙王宫”,庙内供奉着妈祖和四海龙王。朝宗宫管理委员会会长林招治介绍,朝宗宫始建于明末清初,当时供奉的神像除妈祖外,还有龙王、风雨雷电诸神。后来,朝宗宫及其毗邻的风神庙毁于战火和台风。本世纪初,港商林钰锟、台商阮福贵等慷慨解囊,在旧址旁建了龙王宫,延续了朝宗宫原有的风貌和内涵。2013年,龙王宫复名“朝宗宫”,但民间仍称其为“龙王宫”。

  鼓浪屿原名“五龙屿” 日光岩又称“龙头山”

  厦门岛内外还藏着许多“龙”。吴伟栋介绍,鼓浪屿原来叫“五龙屿”,据说是因为岛屿的整体形状似五龙戏珠,“珠”即日光岩。鼓浪屿上有许多以“龙”命名的地方,如日光岩又称“龙头山”,其与一江之隔的虎头山互为犄角,形成“龙虎守口”之势。日光岩还有龙头山寨寨门遗址,《厦门市地名志》记载:“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义不降清,起兵东南海上,永历元年(1647年)后,郑氏曾建兵寨于龙头山上……龙头山寨是郑氏最早的屯兵营寨。”此外,鼓浪屿上最热闹的区域是龙头路,安海路上还有一口“龙井”。

  厦门与“龙”有关的山也不在少数,《厦门市地名志》记载的就有多座,例如,龙虎山位于曾厝垵,有两个山头,似龙虎相对峙;龙溪山在坂头,据说因形似得名。附近的龙溪岭因龙溪山得名。

  思明区龙山戏院 曾是厦门规模最大戏院

  在84岁的画家刘荣奎的记忆中,位于思明区后厅衙巷里的龙山戏院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厦门规模最大的戏院。许多著名的京剧、越剧和台湾歌仔戏等剧团都曾在那里演出过。

  刘荣奎在龙山戏院附近居住了60年,如今他的画室仍在那里。他回忆,当年龙山戏院分为两层,楼下是商店,楼上是剧场。戏院一天开演两场,下午和晚上各一场。那时,他就读的龙山小学就在龙山戏院旁边,因此经常早上去上学,下午若放学早了,就跑到戏院去看戏。剧场可容纳400人左右,场内有个月台,还有贵宾席位。1956年,私立龙山小学由政府接办,原本同属曾氏宗族资产的龙山戏院归入厦门市教育工会管理,经维修后更名为“教工之家”。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