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宁(左一)与工作室小伙伴及家人一起围炉团圆。(受访者 供图)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蔡绵绵)“过春节我一直在‘拜拜’,从除夕守岁开始‘拜拜’,初一敬天公、抢头香,直到刚刚还在敬土地公。”正月初二,走进台青朱慧宁的工作室,她正在整理佛龛上的供品,这是她第五年留在厦门过年。今年春节对她来说,有些一样又有些不一样。
一样的是,厦门和台湾的很多过年习俗相同,年味也一样浓厚。“两岸血脉相连,文化相通。‘年兜’围炉吃团圆饭,守岁敬天公……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朱慧宁说,自2019年除夕开始,她便选择在厦门过年,虽然与台湾的亲人相隔两岸,相互思念,但有了这些共同习俗带来的满满仪式感,也缓解了相思之情。
不一样的是,今年的团圆饭更有“家”的感觉。朱慧宁在厦门创立了厦门猫一个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公司10个人,除了4位台胞,其余小伙伴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沈阳等地。今年春节,10个人全部留厦过年,还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接到厦门团圆。“大家一起吃火锅、包饺子,围炉守岁,过了一个别样的团圆年。”在她看来,“心连心,异乡也可以是故乡。”
今年春节,厦门市台商投资协会副会长苏斐君依然在忙碌中度过。春节前夕,她随湖里区委统战部、湖里区台港澳办等单位,代表市台商协会、湖里区台商联谊会,走访湖里区台商台胞,为他们送去新春祝福。除夕当天,作为参与厦门多家酒店管理的负责人,她主动承担了夜班值班,并亲自下厨,为坚守岗位的员工制作了年夜饭。
这已经是苏斐君连续四年在厦门过年了,每年都是选择在岗位上跨年。尽管与台湾的亲人相隔两岸,她却从未觉得孤单,因为她心里早已把厦门当作第二故乡。每年厦门的好朋友都会热情邀请她去家里围炉、做客。“如果从除夕到正月初七初八,每天去一户人家,根本不愁没地方过年,吃的还是百家饭,既温馨又有意义。”她开心地说。
穿着红马甲、用闽南话问候大家“新年快乐”……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早上8点,在厦门国际邮轮中心码头都能看到这样一幕:湖里街道新港社区台胞主任助理毛维林热情地接待八方游客,和他一起参与志愿服务的,还有妻子朱素娇。
作为一名台胞助理,毛维林日常服务的阵地在社区;而春节期间,他选择将这种服务奉献精神延伸到城市更多角落。他自豪地说:“参加志愿服务,就是把自己当作厦门的一分子,融入厦门、服务厦门。”自2019年来到厦门,其志愿服务时长已累计1000多个小时。
当问到他,以参加志愿服务的方式过年,年味在哪里?
他答道:“年味就在一张张游客喜悦的脸庞里,在他们一声声道谢和新年快乐里。”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