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如何再当优等生?厦门教育课前准备“剧透”
2024-03-05 07:12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学校开始新的一年征程,要让厦门教育的美好“可见、可享、可得”。图为厦门六中校园漫步的学生。(记者 林铭鸿 摄)

  环境优美的厦门校园。图为厦门音乐学校。(白嘉兴 摄)

  今年厦门学校将实施强身健体行动。图为厦门十中篮球队与香港青年篮球选手进行交流赛。(记者 林铭鸿 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傅春榕)今年教育要怎么干?昨天举行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部署了20项重点工作。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珍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厦门教育依然面临不少挑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此外,人工智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

  她介绍,今年厦门教育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更加突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让厦门教育的美好“可见、可享、可得”。

  厦门日报从民生的角度,为您前瞻解读今年厦门教育亮点。

  厦门教育 今年这样做

  学位再补充

  计划新增学位4.1万个

  今年厦门要继续保持学位稳定供给,2024年计划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38个、新增学位4.1万个。

  两所普高秋季投用

  今年秋季开学,两所普高——集美中学后溪校区、厦门实验中学祥平校区投用,两个校区均为60个班的普高。

  扩大普高招生比例

  今年厦门将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去年中招,厦门普高录取率是62.1%,今年预计有大幅提高,更好满足学生就读普高的需求。

  办学新探索

  实现“儿童友好学校”超百所

  今年厦门要实现全市100所以上中小学幼儿园达到儿童友好学校要求。

  从定义上看,儿童友好学校是指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师生、家长、社会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倡导儿童优先、儿童平等和儿童参与的理念,儿童发展环境良好,儿童权益依法保护,儿童观点充分表达,儿童安全有效保障,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学校。

  试点综合高中班

  今年厦门将探索在3-4所中职学校开设综合高中试点班,积极推进综合高中试点班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交流和经费保障机制。

  综合高中班是首次试点,它由中职学校招生,但孩子的学籍在普高。不过,具体的细节还要等待省教育厅消息。

  试点中高职贯通培养

  厦门将推动3-4所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

  这就是中招方案提及的五年一贯制贯通培养——即在原有的中高职“三二分段制”和高职院校自办五年专的五年制高职基础上,遴选部分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合作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由高职院校为主导,中职学校具体实施,学生五年均在中职学校学习,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和办法,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由联合举办的高职院校颁发高职院校毕业证书。

  今年厦门还将推动筹集一所“五年一贯制”专科层次高职学校。

  推动海洋职业大学获批设立

  今年1月份,省教育厅已经公示高等学校设置事项:福建新增两所本科院校。其中之一是厦门海洋职业大学,它是由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升格的,是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规范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行为

  今年将出台规范市属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在制度建设、招生就业、实习实训、经费管理、校园安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方面强化规范管理民办高校办学行为。

  课堂有变化

  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学科培养基地

  今年厦门将建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5个拔尖创新人才学科培养基地。

  课间“清空教室”

  厦门将创建首批市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示范学校,开展“寻找青春树”“轻眼课间十分钟”和“清空教室”活动,进一步加强视力视远训练。

  “寻找青春树”指的是在各班级走廊设置相对固定的眺望区,或是室外设立近视保护区,课间休息时,指导学生在自然光下,寻找目力所能及的一棵树,进行“绿色”眺望的视远训练。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探索厦门特色体育课程,培育一批包括武术、排舞、舞龙舞狮等弘扬中华文化的项目,发掘一批如棒球、定向越野、击剑等特色项目。

  部分学校要设“科学副校长”

  今年厦门要为科学教育做“加法”,出台《厦门市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七条措施》。

  日前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校)名单,厦门海沧区和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厦门三中、厦门市新教育学校上榜,今年要完成这些实验区(校)年度建设目标任务。

  与此同时,厦门也要培育“科学”教育示范校、示范区,组织院士进校园活动、科学家进校园活动。

  厦门还将聘请一批科学家、科技专业人士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顾问”“科学副校长”。

  选派师生赴境外交流

  厦门将建设厦金“同城生活圈”,实现厦金师生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深入交流。

  今年厦门还要建设厦台研学基地,拓展厦台青少年研学交流。

  市教育局提出,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包括搭建教育对外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师生交流互访,选派师生赴境外交流,推动新增姐妹校10对。

  今年将举办“小小外交官”“外籍学生讲中国故事”等人文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厦门故事”。

  2024年厦门教育20项重点工作

  ●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推进思政工作守正创新

  ●构建立德树人新生态新格局

  ●实施强身健体行动

  ●实施美育润心行动

  ●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行动

  ●规范提升校外培训活动质量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提升教育建设项目实施质效

  ●推进“两项创建”行动

  ●创新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规范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行为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全面推进“强师计划”

  ●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新路

  ●提升厦门教育国际化水平

  ●数字化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经费保障

  ●创建更高质量平安校园

  ●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点击

  促进队伍能力提升

  今年厦门将实现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100%全覆盖。

  厦门还将积极选派校长教师,赴先进地区挂职学习,促进干部队伍能力提升。

  强师惠师同步推进

  今年,我市明确提出既要强师,也要惠师。其中,强师计划包括:立师德,召开教育家精神研讨会和师德师风建设成果现场会,表彰年度师德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提高教师队伍师德涵养。

  铸师魂,推荐选树“我心中的好老师”,寻访任教30年以上一线优秀教师,评选首批厦门市 “教育世家”。

  强师能,拓宽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新思路,联合厦门大学实施“国优计划”,完善名师培养方案和考核机制,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工作,着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今年将迎来第40个教师节,厦门要出台惠师政策,进一步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不断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

  链接

  厦门教育去年成绩优秀

  新增6.3万个学位

  去年,厦门持续推进教育补短扩容项目,建成中小学幼儿园53个、新增学位6.3万个。

  厦门还推动“百校焕新”,即老学校微更新,首批涉及57所学校,120个项目——修缮改造投入使用五年以上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修缮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老旧校舍的外立面;更换改造课桌椅等直接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设施设备等。

  9所普高投用

  2023年,厦门有9所公办普高项目竣工投用,堪称史上最多。

  9所公办普高的投用,也为我市提高普高录取率奠定基础。

  85%中小学生参加课后服务

  2023年秋季学期全市47.7万名中小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100%,教师参与率近100%。

  按照国家规定,课后服务计算口径是小学和初中,这也意味着厦门85%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选择课后服务。

  实现福建省零的突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部设立的最高级别奖励,是我国教育领域中唯一的一项国家级奖励,四年评一次。去年公布的2022年成果奖中,福建省获2项一等奖,均为厦门获得,二等奖17项,其中厦门有6项。

  此次厦门获得2项一等奖,也是福建基础教育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取得的零的突破。同时,2022年成果奖,厦门获奖数占了全省近一半。

  厦门获得一等奖的两个项目分别是厦门实验小学的《整体建构 多元融合:项目式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和厦门英才学校的《以美融通五育: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此外,厦门市获得全省首届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第一名和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第二名。

  拿下一个全省唯一

  去年,湖里区成为全省首个且唯一接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国家验收的区县,这一评估验收是为了义务教育优质而均衡,老百姓是最终受益者。

  194所幼儿园办托班

  2023年,厦门有194所幼儿园延伸提供托育服务工作,即办托班。

  根据市教育局发布的数据,目前厦门共有900多所幼儿园,这意味着全市有近二成幼儿园开办托班。

  与高校合作共建中小学

  2023年,厦门引入高校等优质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具体是:

  市政府与厦门大学合作共建厦门大学附属学校;集美区政府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此外,翔安区政府与北京市十一学校合作办学也已明朗。

  招录3359名教师

  2023年,厦门新招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3359人,从目前看,这应该也是史上最多。

  厦门市入选全国10个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首创建立在校非公费师范生、退役军人转公费师范生制度。

  在对口支援上,厦门老师也当仁不让:2023年,厦门选派13名教师赴新疆、3名教师赴重庆、19名教师赴宁夏支教。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