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黄琬钧 通讯员 童珊 尤晗羽 本版图/市关工委 提供)培根铸魂三十载,倾情关爱结硕果。厦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三十年来,我市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满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热情关爱,切实推动青少年成长成才,为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扬。
为表扬先进,进一步引导激励全市各级关工委和“五老”同志奋发进取、再立新功,谱写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新篇章,日前,厦门市关工委评选出一批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与十佳服务团队、十佳创新品牌、十佳志愿者、十佳宣讲报告员、十佳调研报告。
此次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是全市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的优秀代表。今天,本报带您了解部分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十佳”获得者。
先进集体
湖里区关工委举办夏令营开营暨“青少年党史学习月”启动仪式。(资料图)
湖里区关工委:
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湖里区委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始终将关工委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关工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关工委主动作为、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湖里区关工委2020年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区教育系统关工委连续十届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先进集体,有4个街道关工委被评为“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3个基层关工委获评全省基层“五好”关工委示范点。
天竺社区最美志愿者与老人欢聚一堂,开展“巧手做灯笼”活动。
海沧区东孚街道天竺社区关工委:
首创楼栋关工委工作小组
海沧区东孚街道天竺社区关工委将关工工作融入网格管理,绘制“片区关工委”服务管理网络,首创楼栋关工委工作小组,组建、培训由42名“五老”志愿者组成的网格服务管理队伍。联合东孚学校、洪塘学校关工委组织学生开展“三爱”教育、法治教育活动;“五老”志愿者定期在“行知学堂”开展阅读活动、国学教育和科普活动;开展调查研究,对青少年中的不良苗头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早预防;为困难家庭的未成年重点群体建档立册,一对一重点帮扶、教育;配合相关部门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协调解决学校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十佳服务团队
老战士关爱团开展义诊服务。
老战士关爱团:
定期开展送医送药爱心行动
老战士关爱团依托丰富的军休干部资源,充分发挥“五老”在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积极投身传承红色基因、问题青少年帮教帮扶、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等工作,成效显著。成立老战士专家医疗队,定期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的爱心行动。近两年来,资助青少年约880人,助学款项12万余元,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0场,开展帮扶帮教32场,义诊服务6场。
志愿服务队走进校园。
翔安区后村社区教育促进会志愿服务队:
力所能及为社区学子服务
促进会依托志愿者服务,秉持“崇文促教、互助奉献”的后村教育精神,带动社区大学生及社区“五老”志愿者踊跃奉献,为学子保驾护航,保证了良好的就学次序。近七年,累计173名志愿者为夏令营服务,其中“五老”志愿者23人。他们乐于奉献、发挥余热、力所能及为社区学子服务,在军训、研学、趣味运动会中,处处是志愿者奉献的身影。
先进工作者
陈水令
陈水令(集美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积极开展助学奖学结对帮扶
陈水令十多年如一日奋战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上,坚持不懈推动以党的建设带动关工委建设,集美区基层“五好”关工委达标率100%。
他积极倡导推动非公企业组建102个关工委组织,在关心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用情用心关爱困境青少年,积极开展助学、奖学和结对帮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吴永年
吴永年(同安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
退休后,吴永年倾心倾力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积极投入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由他参与举办的中小学法治教育报告会每年不下40场,受教育人数达5万人次。他筹办的法治工作室坚持每周三接待来访群众,为群众释疑解难,深得赞誉。在介入矫正站活动中,他细心开展警示教育,落实帮教、帮就业、帮入学措施,推动青少年零犯罪学校、零犯罪社区创建。
十佳创新品牌
海峡两岸老少书画交流活动现场。
厦门关爱联盟:
情暖两岸 构筑“大关爱”格局
汇集两岸社会资源、关爱两岸下一代的“大关爱”平台——“厦门关爱联盟”由市关工委牵头组建。经过十七年的实践和发展,目前联盟单位达上百家,志愿者达十几万人,形成“一体两翼、三支力量、四个对接”的“大关爱”体制机制,得到中国关工委和省关工委的充分肯定。近五年来,有逾千个单位和个人通过联盟参与关爱助学,筹集善款约2.45亿元,已资助和奖励贫困学生约45.7万人次;有500多万人次的青少年接受各类教育基地、“快车团队”的服务;通过举办海峡两岸老少书画摄影交流活动、“厦金情深”夏令营等,增强两岸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镇海社区联合双十中学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资料图)
网格化关爱模式:
创新机制 探索一网格一特色
思明区镇海社区关工委坚持“党建带关建”工作机制,创新“五联四化六网格”网格化关爱机制,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片区关工委、社区关工委、网格关工委、小区关工委和楼道关工委小组“五级联动”组织架构;深化信息化、网格化、精细化和亲情化“四化”近邻服务模式;探索一网格一特色,打造“军地共建”“医护共建”“科普共建”“近邻共建”“家校社联动”“爱心帮扶”关工委网格,凝聚更多辖内单位、社会力量、党员、热心居民和“五老”同志的力量,共同做实做细做强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
十佳“五老”志愿者
钟炳华(右二)
钟炳华(老战士关爱团原副团长):
动员更多军休干部加入关工委
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15年来,钟炳华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主动作为,联合6家共建单位,带领莲坂军休所关工委老干部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宣教活动120余次,创新开展模拟法庭、普法讲座、普法知识竞赛、法治主题夏令营等普法活动,发放法治教育读本近7000册。此外,他积极组建老战士知识库、厦门市老兵(国防教育)宣讲团、老战士医疗义诊队,动员更多军休干部加入关工委。
冯沿江(中)
冯沿江(厦门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讲师团成员):
25年如一日心系青少年成长
冯沿江退休后,25年如一日,心系青少年成长,致力于嘉庚精神的研究和宣传。
他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思想实际,选定宣讲课题,精心制作课件,到各中小学校、社区宣讲嘉庚精神。《陈嘉庚的中国梦》《旗帜映日月、正气壮山河》《一心跟党走的爱国侨领陈嘉庚》……他的讲座文稿、课件和征文,在全省关工委系统主题教育工作交流会上屡次获奖。
十佳宣讲报告员
林忠阳
林忠阳(集美区关工委报告团副团长):
把嘉庚精神带上央视“百家讲坛”
30多年来,林忠阳总是用心用情为听众讲述嘉庚故事。他自创《民族光辉》等歌曲,“又讲又唱”的风格受到听众好评。他在故乡同安建起宣传嘉庚精神的道德讲堂和个人艺术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他的宣讲足迹遍及机关企事业单位、景区、学校、社区、部队,还把嘉庚精神带到了央视“百家讲坛”,退休后赴内蒙古大草原和新加坡巡讲。
李旭鸣
李旭鸣(市公安局关工委副主任):
八年授课716场 守护厦门记忆
2016年起,李旭鸣参加“寻根厦门记忆,守护思明文物”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发挥特长,为市民游客讲好红色故事和厦门历史故事。他重点围绕厦门破狱斗争旧址、鸿山成功印迹线路、和平码头玉沙坡片区历史变迁“一点一线一片”,努力把故事讲好讲精彩。八年来,他走进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机关、企业和社区等授课716场,受众10万余人。
十佳调研报告
市关工委《发挥区位优势 助力融合发展——深化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往的“厦门探索”》: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在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本报告聚焦厦门在深化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往中的优势与责任,总结了厦门市关工委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往的实践与探索,并以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新时代两岸青少年融合发展提出了积极对策,建议注重弘扬文化、体验交流、政策保障及创新驱动,打造深化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往的“厦门样本”。
市关工委关爱联盟工作委员会《携手关爱下一代 画出最大“同心圆”——关于“强化关爱联盟协调机制,增强整体合力”的对策思考》:
本报告指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关爱下一代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建立和完善关爱联盟协调机制,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效益,为关爱下一代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报告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服务保障等。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