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泥 通讯员 陈恬 范子铭 陈莉俐)记者昨日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近期市场监管部门受理了多起关于瘦身减肥的消费投诉,内容主要涉及减肥产品虚假宣传,消费者使用后出现不适症状;或减肥机构宣传“包瘦”实则无效,消费者遭遇退款难等。
吃了三天减肥软糖 把自己吃进医院
一款名为“小青梅”的产品,不仅打着让人“变美又变瘦”的幌子,甚至声称能预防癌症。近日,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金湖社区一商家销售的一款名为“青梅丹”的产品,在宣传营销中存在虚假宣传问题。
执法人员通过查看产品配料表,发现这款产品是以青梅提取物、米粉为主要配料,但在宣传中,商家却声称产品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护肝解毒,甚至预防癌症等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及使用医疗用语的广告内容。
“《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执法人员对该涉嫌虚假宣传商家进行立案调查,商家也在第一时间更改了该商品的宣传内容。
近期,海沧市场监督管理所也接到一起投诉,王先生在某视频平台上通过直播看到一款酵素软糖,商家宣传有“分解油脂”“减肥效果显著”等效果。但王先生使用三天后出现腹泻、头晕、心跳无力的情况,前往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肠炎。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轻信机构宣传买了减肥卡 效果不佳退款难
不仅仅是选购减肥产品要注意,在挑选减肥瘦身机构时也要留个心眼。
家住海沧的李女士反映,她在某美容店充值了7231元购买减肥服务,商家宣传3到4个月可减35斤,但实际并未达到该斤数的减肥效果。李女士认为不合理,要求退回部分费用,遂拨打12315投诉。后经海沧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调解,商家退还李女士1000元。
侯女士也在某减肥机构办理了2个疗程的美容减肥卡,价格6960元。商家称45天内参加30次减肥点穴疗程,最少可以瘦10斤,但其做完2个疗程后还是没有瘦,要求退还部分费用。经海沧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调解后,双方达成和解。
提醒
减肥怎么不被骗?
做好这四点
消费者在瘦身减肥时,要如何选择减肥产品和减肥机构?市场监管部门提示:
一是要警惕宣称功效显著类产品。部分产品宣传“闪电减肥、暴瘦不反弹”等,实际可能通过添加违禁成分达到快速瘦身的效果。消费者要格外警惕该类宣称能快速减肥的产品,不轻信经营者的宣传,不跟风购买。服用减肥产品后如出现口干、心跳过快、失眠、腹泻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二是要学会识别批准文号和标志。口服类减肥产品可分为药品和保健品,减肥药品须取得药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要关注是否有“蓝帽子”标志以及是否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消费者可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查询相关药品和保健食品信息,选择资质齐全的正规商家购买减肥产品,不要购买通过微商等渠道销售的“三无产品”。
三是要谨慎选择瘦身减肥服务。消费者要注意查看商家的资质证书,对商家宣传的各种减肥概念和承诺要理性对待,一定要签订服务合同,口头承诺留音像。
四是发生纠纷及时维权。如产生消费纠纷,请保存好相关证据与商家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可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进行投诉举报。
相关
办了健身卡 中途想退款?
预付卡消费产生纠纷, 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协调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泥 通讯员 张曼茜)近日,海沧市场监管部门成功调解两起女性消费者健身房预付卡纠纷,并发布相关消费提示。
李女士日前充值了海沧某健身房的一张价值2380元的健身卡。由于个人原因无法继续接受服务,她想与商家协商退款,但遭到拒绝。
无独有偶,黄女士也在某医美科技有限公司充值了15800元、可享三次服务的会员卡。由于体验感不好,办卡时商家也未表示不可退款,黄女士便向商家申请将剩余的2次服务退款,但遭到拒绝,遂向12315求助。
针对上述两起投诉,海沧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立即向商家了解情况。执法人员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经营者在与消费者交易时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和诚信的原则。经沟通协商,健身房同意先帮助李女士办理停卡,待其可健身后继续使用;医美商家也给黄女士退了剩余金额。
提醒
预付消费多斟酌 理性对待按需充值
“逢年过节,美容美发、瑜伽健身等服务行业通常会针对女性消费者推出预付式优惠活动。有些商家推出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消费者办卡,而办卡后不履行承诺,甚至携款跑路。”执法人员提醒,消费者选择预付消费要多斟酌,理性对待、按需充值。办理预付卡前务必充分了解商家的经营状况,所办卡的使用说明、退换卡方式、优惠条件、附加条款、违约责任等,要以书面合同方式约定服务内容和要求,不要听信口头承诺。应尽量减少预付金额,缩短消费周期,确保安全消费。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