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刘艳 通讯员 杨世良)昨日上午,厦门市应急管理局举行组建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兰贵兴介绍组建五周年改革发展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并发布十项重点工作。
2019年3月31日,厦门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 组建五年来,市应急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价值遵循,搭平台、建机制、强链条、聚合力,高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5年“双下降”,有效防御“杜苏芮”“苏拉”“海葵”等对我市造成较大风雨影响的台风和54次暴雨过程,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大安全大应急”新格局初步形成
兰贵兴说:“五年来,我们着力推进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体系重构,应急管理改革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深度演变;资源重整,‘智慧应急’牵引赋能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力量重塑,构建海陆空立体化应急救援力量格局。”
据介绍,组建后的应急部门整合安监、应急、救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震等相关部门职责,以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五个议事协调机构为主要工作机制和平台,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三大板块工作职责落实;组建市区两级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统一着装,市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举行授旗仪式,“大安全、大应急”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构建海陆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投入近5000万元建设的厦门市应急指挥中心,为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防范处置提供信息支撑平台和救援指挥场所。配套建设的智慧应急指挥系统,汇聚17个部门55类数据资源,可对台风、暴雨、森林火灾、山洪、滑坡、内涝等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分队可在抵达突发事件现场后30分钟内完成现场指挥部搭建。
目前,我市已构建形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森林消防厦门驻防分队、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东海救助厦门救助基地、中国安能集团厦门救援基地5支国家专业救援力量为主力军,4支地方专业森林消防力量和15支地方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曙光、蓝天等16支社会救援力量为辅助的海陆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架构。
“五年来,我们实施了一批城市重大安全风险治理项目,实行了一系列加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政策措施,建立了一整套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置工作流程,努力守住了城市安全发展的防线。”兰贵兴说。
兰贵兴介绍,在迈入市应急管理局组建后的第六个年头,市应急管理局将围绕城市发展所需、企业生产所想、市民群众所盼,开展十项重点工作。具体包括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水平、推进森林火灾防范信息化建设、提升防汛防台风安全水平、优化提升巨灾保险服务、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深化“数字应急”体系建设、实施“五个一百”公共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和建设应急管理融媒体中心。兰贵兴表示:“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坚持固本强基、科技赋能,加快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继续坚守城市安全发展的第一道防线。”
[回顾]
应急管理这五年
构建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立了生产安全事故全国全省一盘棋响应机制、每月安全风险综合研判机制和生产安全事故复盘评估机制,对剧本杀、民宿等新兴行业以及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涉海涉渔等领域安全工作明确了监管部门,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制定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禁限控”目录,严防工业丙烷、醇基燃料、生物质燃油等工业燃料的生产企业将产品违规售卖到餐饮企业等民用领域,不断提升城市的“安全系数”。
构建防灾减灾救灾全链条。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了江河湖堤、海岸线、地质灾害、易涝点、桥梁公路隧道、市政管网等底数;开展了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5亿元开展山体林相改造、生物防火林带和防火通道等设施建设、灭火物资装备采购等;实施了三轮城市巨灾保险,率先在全国实现在厦人员全覆盖的保险理赔,累计赔付3984起,赔付金额1122.2万元;建立了直达基层的防汛防台风预警“叫应”机制,在全市城乡、校园、社区建成全覆盖的地震预警终端,推动改造提升全市82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717个自然灾害避灾点,全市有113个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5个镇(街道)、545个村(社区)全部完成基层防汛能力标准化建设。
构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打造市级“1+57”、区级“1+21”、乡镇(街道)一级“综合+分灾种”、村(居)一级“一本通”的四级应急预案体系;每年开展防汛防台风、防震减灾、轨道交通等大型综合演练,打造了“绿盾”系列森林防灭火演练品牌;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建立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联合漳州市应急管理局、泉州市应急管理局建立厦漳泉区域应急处置协作机制。
严查非法违法行为。五年来,行政案件量每年以20%递增,行政执法次数、行政处罚次数、罚款数额位居全省前列;联合公检法部门建立了行刑衔接机制,起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执法效果;制定轻微违法行为适用处罚简易程序清单,实施不到一年时间内对370个轻微违法行为采取包容审慎执法。
服务企业良性发展。推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企业购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优化行政许可审批流程,审批事项即办率从2019年的5.9%提升至2023年的71.43%,审批时限从法定时限的34%压缩至6%,一趟不用跑项目、全流程网办率均达到100%;优化特种作业考核服务,考试人数由2019年的1.44万人次增加至2023年的近4.2万人次。
广泛普及安全知识。在全市建设10个安全文化公园,建成10个直升机起降点;建成国内领先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超过70万人次;每年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6月份“安全生产月”活动,帮助市民群众掌握应对突发状况的安全避险技能。
[展望]
十项重点工作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开展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教育培训、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重大安全风险源头管控、法规制度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精准执法和帮扶、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科技支撑、安全工程治理、从业人员和全民安全素质能力提升十大行动,推动实施针对重大安全风险的一批“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水平
开展防范机械伤害事故和有限空间工贸重点企业专项整治,严查危化品非法生产经营储存、无证电气焊作业等违法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实行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一案双查”“一案双罚”,充分发动从业人员和社会群众举报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推进森林火灾防范信息化建设
推动森林火灾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努力实现火点精准判识、风险评估预防、智能分析决策和资源优化调度。以有林镇街和国有林场为单位,探索建立森林防灭火无人机侦测网络和无人机灭火分队,对重点山头地段、违法违规行为、火灾隐患等情况进行全方位巡查,提升重点时段、高危林区、险峻环境、特殊地形区森林火灾防救能力。
提升防汛防台风安全水平
开展基层防汛能力标准化建设提质增效行动,完善村一级台风暴雨预警和“叫应”机制,增储一批适用、管用防汛应急物资装备,加强防汛“第一响应人”培训,增强干部群众自主自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建立城市内涝点位动态排查、联动处置、短时封控等机制建设,督促完善地势低洼地带、地铁站台、建筑工地、地下车库、下沉立交等部位应急排涝预案,落实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抢险物资和队伍设备预置,避免因短时强降雨积涝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优化提升巨灾保险服务
更好运用巨灾保险惠民政策实施受灾人员救助补偿,进一步优化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扩展灾损保障覆盖面,完善出险理赔流程,建立协调联动和快速赔付机制,提高政策宣传广度和市民知晓率,最大限度减轻市民因灾受损程度。
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能力
构建各层级、各行业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制定本市区域内常见事故应急处置方案,筹备隧道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深化厦漳泉区域防汛防台风、森林防火、危险化学品事故等区域应急处置协作机制,推动加强海上搜救人命救援能力训练和装备建设。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
推进构建以“市级储备为核心、区级储备为支撑、镇村级储备为辅助、企(商)业储备为支援、家庭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制定应急物资装备管理办法,完善应急物资调拨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建设应急物资装备管理系统,确保应急物资调拨高效有序。
深化“数字应急”体系建设
整合应急预案、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装备等信息资源,实现应急救援处置一张图指挥、调度、分析、决策。汇聚多渠道、多行业城市安全风险信息数据,打造应急管理数据云。推动油气储存基地风险监测预警、有限空间等工贸行业重点部位监管智能化运用。推进公网对讲、窄带无线和卫星通信互备的应急通信手段应用及演练,提升断电、断网、断路等极端条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实战能力。
实施“五个一百”
公共安全保障提升工程
继续推进“五个一百”公共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建设,今年将在全市建设7个为民办实事项目,每个项目包括组织一场防灾减灾演练、建设一个应急避灾点、一个应急物资储备站、一个基层应急指挥服务站和一个安全文化宣教基地,打造连点成网的公共安全保障网络,全面提升我市安全应急保障层次。
建设应急管理融媒体中心
打造覆盖广、内容全、综合能力强的全媒体平台,建立“平急结合”的信息发布机制,平时常态化开展安全宣传和警示教育;启动防台风、防暴雨及各类突发事件等应急响应后,及时面向社会发布预警预报信息,推送最新工作动态,引导市民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安全有序避险。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