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充分发挥界别优势 助力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建设
2024-04-08 07:33 来源:厦门日报

  编者按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从36年前筼筜湖整治开始,在中共厦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厦门市政协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长期、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29个界别的优势和作用,聚共识、建真言,助力海洋生态修复、湿地保护、岛外溪流整治、促进“双碳”目标实现,为厦门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贡献政协力量。本版选登7篇文稿,以飨读者。

  多年用爱护“鲎” 迎来最美邂“鲎”

  市政协民革界别活动小组

  “妈妈,妈妈,快来看,这里有可爱的小盔甲虫宝宝。”“咦!这是啥?坚硬的外壳上还有圆溜溜的小眼睛和一条细细长长的尾巴,以前没见过呢。”厦门美丽的海边,经常听到市民惊喜邂“鲎”发出的感叹。每每听到、看到这些,最欣慰的莫过于市政协民革界别活动小组(以下简称“民革界别”)的委员们,他们多年用爱护“鲎”,终于迎来了这最美邂“鲎”。

  濒危物种中国鲎(又名“中华鲎”)素有“海洋活化石”之称,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厦门及周边海域是中国鲎的传统产地,厦门岛及周边海岸线的潮间带是中国鲎上岸产卵及幼鲎成长地。

  民革界别长期为厦门地区中国鲎的物种保护“鼓”与“呼”,提出了一系列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建议:建立中国鲎生态文化展示馆、向市民讲好“中国鲎故事”;在厦门建立中国鲎人工育苗基地;定期开展中国鲎增殖放流活动;设立生态修复专项基金;在闽西南协同发展框架下推动中国鲎保护区域协作;在同安湾下潭尾红树林的外围,对泥质滩涂添加粗砂颗粒、改造成适宜鲎幼体成长的环境。同时,民革界别还陆续提出《关于在厦金海域推动建立“中华鲎繁育保育区”的若干建议》《关于制定厦金海域中国鲎增殖放流中长期规划的提案》《关于发布厦金海域中华鲎物种保育共同宣言及行动纲要》等政协提案,为进一步提高厦金海域中国鲎的数量、让中国鲎在厦金海域安心繁衍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展现了中国鲎保护的厦门担当。

  护“鲎”行动是民革界别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多年来,民革界别依托市政协搭建的协商议政、民主监督等平台,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岛绿地系统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持续建言,为以高水平海洋生态修复助力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致力维护湿地生态 保护紫水鸡在厦家园

  市政协民进界别活动小组

  2012年3月,厦门观鸟协会会员偶然在杏林湾一待建项目工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紫水鸡,迅速引起国内鸟类研究者关注。此后,厦门观鸟协会秘书长陈志鸿、总干事朱敬恩等民进会员在该区域短短4个月就记录了38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鸢、红隼、栗喉蜂虎等及福建省重点保护的鸟类。

  然而,紫水鸡在厦门一“现世”就面临“家园消失”困境,这片面积约7公顷的湿地,不时可见“步步惊心”的捕鸟网,已规划为商业用地且进入施工阶段……

  很快,市政协民进界别活动小组(以下简称“民进界别”)上报社情民意信息《建议尽快采取措施保护消失144年后复现的紫水鸡等珍稀鸟类》,并转化为市两会提案建议。

  该信息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紫水鸡栖息地就近迁移保护方案,协调推进紫水鸡在厦“安居工程”。2013年10月,市政府拨出专款,在园博苑生态岛,采取吹填方式,营造了3200平方米生态小岛,作为紫水鸡栖息地,并种植了10万多株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时隔10个月,3只紫水鸡首次现身于园博苑生态岛。

  此后,民进界别持续建言生态岛建设和管理,《关于率先将鸟类指数纳入城市生态环境考核指标的建议》等提案陆续得到相关部门采纳。2016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最美水鸟”紫水鸡现身厦门,对厦门生态环境改善予以肯定;2020年4月26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再次报道厦门紫水鸡家族添新成员,点赞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今,紫水鸡已经成为厦门的一张生态名片。

  “保护紫水鸡行动”既是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也是民进界别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写照。多年来,民进界别多领域、多视角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针对海域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湾区(流域)水环境治理、绿色港口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目标实施等领域开展追踪调研,形成近40篇调研成果,16件得到省、市领导批示或相关部门采纳,不仅为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建设做出了积极努力,更展示了民进界别坚守合作初心、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担当。

  关注溪流污染整治 助推岛外溪流华丽蝶变

  市政协民盟界别活动小组

  市政协民盟界别活动小组(以下简称“民盟界别”)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调研工作,2012年以来,累计完成近百个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课题,多数转化为市政协大会发言、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和提案,得到市领导的重视、批示,其中,关于厦门岛外溪流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建议,助推厦门市岛外溪流华丽蝶变的故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2013年初,市政协将“加大污水整治力度,改善水资源环境”列为年度常委会协商议题,民盟界别召集委员、专家学者征求意见,确定课题选题,并迅速组建课题组,赴岛外各区现场调研,走访市、区政府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深入讨论分析,形成岛外主要溪流生态的调研报告。2013年6月,民盟界别在市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做主题发言,认为岛外溪流治理进展缓慢的症结是忽视农村污染以及“多龙”治溪的体制障碍问题,提出了岛外溪流治理的对策建议。发言内容被市政协常委会建议案吸纳,报送市主要领导。市政府召开专题会,启动岛外溪流流域综合整治。

  民盟界别的调研成果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政协报、厦门日报、海西晨报和厦门电视台等先后进行了报道,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

  2014年,民盟界别提交的提案《关于厦门岛外溪流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建议》,被遴选为重点提案,由市领导亲自督办,同年获评“2014年度市政协优秀提案”。

  在各方共同推动下,不到三年,全市九条主要溪流河中污泥、水面漂浮物和岸边垃圾得到清理,乱倒乱占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曾经严重污染的“臭水沟”华丽蝶变,焕发蓬勃生机,岛外溪流流域整治初见成效。

  此后,民盟界别又先后完成了《加强小流域综合整治,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关于厦门农村污水治理的建议》《关于推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分级运维管护的建议》等十余个课题,并转化为市政协大会发言和提案,持续推动岛外溪流治理。目前,我市岛外已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宜居目标。

  保护“地球之肾” 助力“蓝碳交易”

  市政协农工党界别活动小组

  滨海湿地,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具有流量调节、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近年来,市政协农工党界别活动小组(以下简称“农工党界别”)积极履职建言,有力推动我市滨海湿地保护修复。

  2018年初,在我市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特别是海岸线建设开发的大背景下,农工党界别针对大建设大开发过程中可能对滨海湿地造成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现场查勘、走访座谈,深入调查研究,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提案《关于加大厦门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的建议》,提出加强湿地修复、建设湿地保护区等建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推动了园博苑、马銮湾湿地修复、翔安大嶝机场填海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以及翔安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集美杏林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为厦门增添了重要的生态景观。

  纲举则目张。福建省“十四五”发展目标与任务明确提出:支持厦门、南平等地率先碳达峰。面对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比重上升、万吨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耗占比提高、能源加工转换率下降等不利因素,该如何破局?农工党界别认为,必须在构建更优治理体系上下功夫,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仅要注意保护滨海湿地之“美”,更应注重发挥滨海湿地之“能” ,滨海湿地及红树林,在我市努力率先“碳达峰”、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具有很高的“碳汇”价值,应予以充分开发利用。2022年初,农工党界别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提案《关于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的建议》,提出打造厦门碳汇碳交易品牌、陆续构建湿地红树林等海洋碳汇方法学体系、逐步探索建立陆海联动增汇模式等建议。

  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办理提案,大力推进工作,如今,一片片红树林见证着“蓝碳交易”成为我市一张崭新的亮丽名片,其成效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典型经验进行集中报道。 

  建言设立“河(湖)长日” 整合河湖治理力量

  市政协致公党界别活动小组

  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的专题会议,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治湖方针,拉开了筼筜湖蝶变的序幕。

  36年来,市政协致公党界别活动小组(以下简称“致公党界别”)持续关注筼筜湖综合治理,注重发挥侨海特色和优势,以高质量参政履职持续推进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城市绿肺东坪山保护开发,到西海域、环东环境保护,从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到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不断推广“从山顶到海洋”的一体化保护治理厦门模式,与相关部门携手绘就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美丽画卷。

  2024年伊始,15家中央媒体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重磅报道,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厦门经验、美丽中国建设的厦门样板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致公党界别委员倍受鼓舞,持续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再学习、再调研,大家认为,2018年全国全面推行的河(湖)长制在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各地河湖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变,但没有设立全国统一的“河(湖)长日”,各地日期不同,不利于共管共治宣传,不利于因地制宜创新,也不利于群众辨识,“各自为政”的形势亟待改变。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副市长、致公党厦门市委主委张志红提交了一份深蕴厦门特色的提案,为整合全国河湖治理力量提出厦门方案。她建议,设立全国统一的“河(湖)长日”,并确立在每年的3月30日,以纪念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的提出。建议结合“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加大涉水宣传力度,加快形成全国一盘棋,推动全国河(湖)长制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河(湖)长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认可。

  持续关注我市“水缸”安全

  市政协民建界别活动小组

  “水乃生命之源,承载万物、滋养万物,饮用水安全一直牵动着广大居民的心。”“厦门是一座海湾型城市,碧海蓝天是厦门市的标配和名片,同时,我们的淡水资源相对匮乏……”2023年1月,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市政协民建界别活动小组(以下简称“民建界别”)通过提案、大会快报信息的方式提交的《构建强有力的我市生活饮用水安全网》,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

  早在2013年3月22日,适逢第21届“世界水日”,民建界别启动了调研课题《基于水质保护的厦门水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组织委员、民建专家团队,深入一线水利工程项目调查研究,为加强水质保护广开思路。2015年提交《关于长泰枋洋引水工程水质质量的监测与安全供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关于加快我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建议》提案;2017年提出《关于厦门市小流域有效整治的综合配套建议》《构建我市生态安全水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提案;2019年形成《关于加快推动莲花水库饮用水源地污染综合整治的建议》提案;2020年提交《健全小流域断面水质监测助力改善水环境质量》提案。

  十年来,民建界别充分发挥界别委员、专家优势,“紧盯”人民群众“大水缸”,“执着”地用一件件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串起了关注饮用水安全的浓浓民生情,久久为功,持续推动,不断强化水源地保护生态红线执法,科学、规范推进二次供水安全,筑牢饮用水安全屏障。

  2023年第四季度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全市104个二次供水监测点,104个市政末梢水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出厂水、二次供水、市政末梢水的水样合格率均为100%。

  守护美丽沙滩岸线 推动海洋生态保护

  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活动小组

  厦门拥有超过20公里的亮丽“黄金海岸”,高颜值的沙滩岸线背后,是一群海洋专家长期的默默守护。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出发,再到“海域、沙滩、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活动小组(以下简称“九三学社界别”)积极参与关键节点和重要工程,赋予专业、精准的意见建议。

  1999年,厦门环岛路钟宅段海岸工程前期准备阶段,有填海造路、修建桥梁两种施工方案。考虑到该工程对同安湾海域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市领导希望市政协将环岛路钟宅湾路段建设问题列为重点调研课题。

  市政协经建委、九三学社界别迅速组成专题调研组,经现场勘测、样品分析、数据处理、数值模型分析等一系列研究,科学勾画出了工程对同安湾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形成《厦门环岛路钟宅段海岸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市政协主席会议建议案提交市委市政府,建议“以‘筑堤开口’的方式架设桥梁,为厦门岛形成一个新景点,结合钟宅湾内外水面与周边地区的绿化建设,创造出一个更加优美的、融入大自然的人文景观”。

  在该建议案的推动下,环岛路钟宅段最终采用修桥方案,保留海湾,保护岸线,既扩展城市用地,又提升城市规划品位。如今,这里已成为厦门的帆船、游艇基地,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从专业领域寻找参政议政的切入点,九三学社界别实现了本职工作与履职工作的“双赢”。厦门市观音山海滩修复工程,其科研团队主要成员多位是九三学社社员。在实施沙滩生态修复工程中,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海洋专家汪卫国关注到沙滩处在海陆衔接部、人造沙滩容易出现越界管理或管理漏洞,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厦门市沙滩保护和管理的建议》提案,推动厦门沙滩管理立法和厦门市滨海岸线保护规划的编制,被评为2015年度厦门市政协优秀提案。在提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观音山海滩修复工程获评首批“全国优秀海洋工程”。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