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编撰在厦门悄然兴起 传承家族文化成新风尚
2024-04-09 15:19 来源:厦门晚报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戴懿 图/刘东华 郭航)清明节扫墓祭祖,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于先辈的缅怀之情。然而,在这个慎终追远的时节,许多人发现,家中的年轻一代对于祖辈的记忆已经日渐模糊。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并传承家族的历史与文化,一股编撰家史、纪念祖辈的风潮正悄然兴起。

  家族的历史,如同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汇聚着每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在这条河流中,我们不仅追溯着祖辈们的足迹,更在探寻着属于自己的根与源。

  从精心编撰为先人出版文集,到邀请作家前往老家采风撰写,再到一年一度的短视频制作,人们正通过各种方式将祖辈的故事和家族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这些珍贵的记忆,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深情缅怀,更是对家族责任与文化的传承。它们正逐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记者深入探访这些家庭,听他们讲述背后的故事,感受他们对祖辈的敬仰与怀念,以及如何让这些珍贵的记忆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更深地了解了我的父亲

  今年,是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历史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郭志超去世的第五年,他的儿子郭航正着手为其出版一本学术随笔和两本学术文集。

  早在2020年,郭航就已经将父亲的随笔诗歌以及朋友学生的追念文章结集出版。其中《郭志超教授追思集》就收录了学界同仁、知交故友、同窗同道、地方文史专家及诸多学子追思郭志超教授学术生涯、高风亮节和赤子之心的文章300多篇。

  郭航说:“父亲2019年过世,当时他的博士生动议为老师出一本追思集(征集朋友学生追念老师的文章)。他的学生也建议把老师一些散落的文章结集成册出版。”

  不整理不知道,一整理吓一跳。郭航这才发现,父亲的作品包罗万象:除了学术研究的大部头论文外,学术期刊的小品文、给别人写的序跋、知青文学、诗歌等……郭航最后和大家商量,除了追思集,父亲的文章就分为一本随笔诗歌、一本学术随笔,一套学术文集(上下册)。其中学术文集全部按照专著的方式出版。

  “其实出书真的是一个大工程,更何况不是自己的文章。”他细细整理父亲的书稿、列书目。有的文章只有纸质版,他要转化为电子版,并且与原稿细细核对。每一本书的封面都是他亲手设计的。“隔行如隔山,我对我父亲研究的人类学民族学比较陌生,我与他的交集只有在生活上。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走进了父亲的学术世界,走进了他的知青年代,走进了他的诗歌情怀,让我更深层地了解我的父亲,再回忆父亲平时对我的教诲,更懂得他话中的道理。”郭航说。他也希望未来儿子能从这些书稿中找到爷爷的足迹,更深入地了解爷爷。

  每一年父亲的忌日,郭航都会为父亲制作一条怀念视频。视频里满满都是父亲的印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父亲种的那棵大榕树,还有图书馆里父亲留下的数万册珍贵文献以及父亲的老照片。

  奶奶的故事,是我们家族最宝贵的传家宝

  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叶常峰翻阅起《我奶奶》这本书,为孩子和妻子细细讲述。每每讲起奶奶的故事,叶常峰总是十分动情。“奶奶罗龙英的一生很平凡,在我心里却是那么伟大。 ”

  叶常峰自打出生起就跟着奶奶睡,但是在他5岁时,奶奶就去世了。父亲及姑姑、叔叔们时不时的回忆,让他不知不觉地了解奶奶、认识奶奶。2014年,失联了40多年的舅公(奶奶的弟弟)终于联系上了。在那之后,通过舅公以及各位长辈的回忆,奶奶的形象进一步清晰起来。

  奶奶去世时,她的七个子女都已成年,天天念叨着她的好。“我母亲很了不起!”这是七个兄弟姐妹最大的共识,以至于孙子孙女们有见过没见过的,都对她的故事耳熟能详。她以她的方式,在这个家族继续“活着”!可是,有一天,这些故事会不会都失散了?

  作为长孙,叶常峰一直担心,也感到急迫。叶常峰说,他的父亲年已古稀,他自己也年近半百。在他看来,奶奶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平凡的家庭妇女的一员,但又是非常了不起的:奶奶对爱情坚贞不渝,打破了当时包办婚姻的枷锁,追求爱的自由;奶奶对子女母爱似海,爷爷36岁时去世,奶奶独自拉扯七个孩子长大……“奶奶坚强、勇敢、敢爱敢恨、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甚至觉得,奶奶的一生是社会变迁史的缩影。”于是叶常峰萌生了为奶奶这位平凡人“著书立传”的念头。

  怕自己文笔不好,叶常峰特意请来了作家年月,带着她前往江西老家采访。为了还原奶奶的一生,他们前往奶奶生活的山村,那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沟沟,太阳一落山,就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他们采访了村民,还采访了奶奶的7个子女以及孙辈们、奶奶的弟弟以及娘家的亲人们,多达数十人。同时,他们举全家族之力收集关于奶奶的老照片,甚至还找到了奶奶母亲的照片。

  这本书在去年4月完成,从筹备到印刷出版,耗费了1年的时间。此书作为献给奶奶95周岁冥诞的礼物,也送给亲朋好友。叶常峰说:“相信通过这本书,能让大家对我们的奶奶有更多的了解。或许过了一百年甚至两百年,我们的后辈还能知道我们的先人有这样的故事、精神,奶奶的故事是我们家族最宝贵的传家宝。这也是我们家风的传承。”

  每每阅读父亲的文章,就仿佛能和父亲隔空对话

  黄蕉风的父亲黄秋苇是厦门晚报社的资深编辑。2020年黄秋苇去世之后,有许多朋友、读者自发写下悼念文章。蕉风说,这其中有名人名家,有自由撰稿人,有与父亲合作过的作者,有父亲指导过的小记者,还有小记者的家长。“这两年,依旧有一些与父亲合作过的作者千方百计联系上我,将他们的悼念文章发给我。”

  目前这些悼念文章有百余篇,黄蕉风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平台已经连载了70多篇。

  黄蕉风说:“我因为长年在外求学,和父亲相处的时间不算多,他人生还有很多面相,是我未曾触及的。在我心中,他是一位慈父,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我始终保留着父亲的书,时常翻阅,看看上面的批注,加上这么多回忆悼念的文章,让我认识了不一样的父亲。原来父亲年轻时意气风发、文笔犀利,当了父亲之后却收敛了锋芒,甚至为了孩子放弃了很多理想。我很感恩,也很遗憾,父亲还有许多文学理想还未来得及付诸实践。”

  即将为人父的黄蕉风已陆续结集悼念父亲的文章、诗集打算出版,这些都是精神财富,“每每阅读父亲的文章,就仿佛能和父亲隔空对话”。自己的孩子尚未出生,也没有机会见到爷爷,但黄蕉风相信,从父亲到自己,再到自己的孩子,不仅仅是血脉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而这些文字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产。

  读者声音

  陈先生:这次清明回老家,再次听老一辈人讲祖辈奋斗的人生经历,真的很振奋!这才知道,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真的来之不易啊!

  我父母比较早过世,当时我的孩子还比较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现在对爷爷奶奶也基本上没什么印象了,甚至连叫什么名字都不记得了。可是没有他们老一辈的辛苦付出,哪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也真的想找个时间好好跟小孩讲讲他们的故事。

  赵女士:清明节期间,我和家人一起扫墓祭祖。看着墓碑上的名字,我深感自己对先辈们的了解太少。他们的一生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为了家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故事逐渐被遗忘。前些日子晚报推出的“您的思念,我来倾听”栏目,就有很多读者讲了自己亲人的故事,我看了很感动。我觉得能将先辈的故事讲出来、留下来,不论对于后人或者对于读者,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李先生:这次清明节扫墓,我带着孩子回了老家。在祖坟前,我试图向孩子讲述曾祖父的往事,却发现自己对曾祖父的了解也并不多。孩子问了很多问题,我却无法回答。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们不及时记录和传承这些家族故事,它们可能会永远消失。我希望能有一个平台或渠道,帮助我们整理和保存这些珍贵的家族记忆。

  林小姐:外婆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去世。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在我得知外婆去世时,开水瓶倒了,我脚上烫出了一个大水泡,脚也疼,心也疼。我震惊不已:两天前我才看望过外婆,怎么这么突然呢!所幸,外婆是在睡梦中去世的,没有痛苦。我们这些孙辈们都是外婆带大的,其中表妹最特殊,她是个弃婴,被丢在了外婆的家门口,是外婆把她抱回家辛苦养大的。小时候,每每回外婆家,外婆总会给我们买很多好吃的。在外婆去世时,我一边流泪一边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把关于外婆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生怕自己忘记了。我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了姨妈们,她们看了泪流满面。我觉得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帮我们留住最珍贵的回忆。

  晚报将组建工作团队 助您编撰家史传承记忆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记忆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从口述历史到文字记载,再到如今的数字化媒体,每一种形式都承载着家族文化的独特印记。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市民对家史编撰的需求,厦门晚报特别组建了一支家史编撰工作组,由知名作家及资深记者领衔,致力于将家族的珍贵记忆和精神财富薪火相传,让家族的故事历久弥新。无论您的家族历史是平凡还是辉煌,我们都愿意倾听并帮助您将其传承下去。

  如果您有家史编撰的需求,欢迎拨打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与我们联系。厦门晚报始终与市民共同守护着这份珍贵的家族记忆。

  愿每一个家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传承与记忆,共同编织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家族历史画卷。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