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物业主任杨水生(左一)和业主代表邓绍炳(右一)邀请记者再次走进江山帝景小区。
■小区物业人员为邻居们自发共享车位做好指引等服务工作。
■杨水生(右)向记者介绍小区内共享车位的情况。
■邻里之间温馨互动。
扫描二维码,跟随记者重温邻里温馨故事。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肖家豪 图/郭航 陈万泉 陈嘉新)6年前,我采写的报道《车位一有空 借给邻居用》刊发后,被国内数十家各类媒体转载。一时间,“厦门邻居”成为和睦邻里、高素质邻居的代名词,同时也向全国各地充分展现出厦门这座城市不仅拥有“高颜值”,更具备“高素质”。那段时间,作为一个生活在这座美丽城市的“厦门人”,我的自豪感远远超过了作品被转载的成就感。如今,文明之花已开遍厦门,也让我不时想起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追忆往事
有车主需要临时停车 微信群里一呼即应
故事发生在2018年。几天前,我特地前往图书馆资料室,找到了当年3月刊发的这篇报道,重读自己采写的故事,重温当年令我感动的邻里温情。
随着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停车难也成了困扰众多车主的问题。这个难题,在江山帝景小区被巧妙化解了——有车主需要停车位时,只要在业主微信群询问一句,马上就会有邻居主动报出自己的停车位号码救急。
在这个微信群里,“你停我的吧”“你先用我的吧,我六点才下班”“有需要随时留言”,以及“昨晚车位使用完毕,再次感谢”等这样温馨的对话很多,不仅解决了车主临时停车的需求,也让邻里之间的情谊不断升华。
报道刊出后,很快受到社会关注,全国十多家省级媒体转载,读者们纷纷为厦门好邻居点赞。厦门的很多小区也争相学习,有的前往江山帝景小区实地取经,有的则向晚报咨询,还有网络公司联系本报,提出免费为有爱心的业主们设计网络平台,进一步方便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
再续前缘
触发社会痛点引共鸣 好邻居提供有益经验
6年过去了,厦门好邻居们如今怎样了,小区物业管理有什么变化吗?说实话,重启往事再续“前缘”,我有些忐忑,毕竟时间说短不短,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当年的邻居也许搬家了,而有车族也更多了,车位还能再共享吗?当我拨通小区物业主任杨水生的电话,话筒里传来爽朗的笑声:“好久不见啊,肖记者!”这一句问候,打消了我所有的疑虑。
约好时间,我再次走进江山帝景小区,与当年的采访对象杨水生和小区业主代表邓绍炳见面。多年未见的他们添了些许岁月的痕迹,白头发多了一些,但是见到我时的那种热情依旧没有变,紧紧相握的手依旧温暖。
几句寒暄,一杯清茶,杨主任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晚报报道了小区业主们共享停车位的故事之后,有多家媒体记者上门找他,想要进一步报道,那段时间让他忙了好一阵子。邓绍炳告诉记者,当时他也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他说,业主们自发共享车位的行为,从深层次角度分析,是触到了停车越来越难和邻里越来越少交流这两个社会痛点,因此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及思考,也对如何化解矛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温情延续
从车位共享拓展更多互助 从陌生到相识相知
“现在,大家还会继续共享车位吗?”顺着话题,我提出了最想得到答案的一个问题。听到我这么问,杨水生和邓绍炳相视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手机打开了业主微信群,轻轻划了几下递给我:“你自己看咯。”
我接过手机,看到了曾经熟悉的那个微信群,聊天页面的内容让我有一种老友重逢的奇妙感觉。留言中,几乎每天都有邻居间借车位的对话,彼此之间最常用的称呼是“芳邻”“高邻”等。
6年前的温情延续至今,邻里间车位共享成了“小区传统”,一直没有变化。那么,这几年来有没有什么变化的呢?“有!”邓绍炳说,“邻里间的情感变了,在不断地升华。”他说,邻居们从车位共享开始,逐步拓展到其他形式的互助,这些年来大家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如今成了好朋友,这样的变化让邻里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了。
邓绍炳告诉记者,邻居们空闲时,会聚在小区的公共绿地喝喝茶、聊聊天,还经常组织打80分等项目的娱乐比赛。“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曾经一度好像不那么准了,但是这些年在我们小区最能感受到这句话的意义。”他的话语间,充满了自豪。
记者手记
文章本天成 幸运偶得之
记得当年采写完这篇报道后,有很多同行及朋友们都对我说“你写得好”。但是,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我的文笔有多好,而是这个故事好,是那些有爱心的业主和真诚服务的物业工作者们做得好。
真实地记录新闻事实,是记者的职责所在,而新闻报道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肯定,是因为新闻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动了读者。就像我曾说过的那样,每每想起这篇报道,作为一个厦门人的我,自豪感远远高于作品被转载的成就感。多年之后,回顾这次采访、报道的每个环节,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的意义。我没有妙手,但是很幸运,我是这个故事的记录者,希望这样的故事能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