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兵(右)和儿子郑子骏(左)表演歌仔戏《钓美人鱼》。
■杨渲
■黄熠
■陈彧亨爸妈用闽南话讲述绘本。陈嘉新 摄
■厦门晚报闽南话公益培训活动备受欢迎。戴懿 摄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戴懿 图/受访对象提供(除署名外)4岁的陈彧亨用闽南话向80多岁曾祖父、曾祖母介绍“外太空”“汪汪队”;就读一年级的黄熠闽南话说得太好了,在公交车上、餐馆里被表扬“这孩子真有意思!”……近年来,越来越多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闽南话教育。他们鼓励孩子们用闽南话交流,希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渗透,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闽南话的熟悉感。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青少年讲古电视大赛已举办7届,第一届仅有100多人参赛,到第七届增加到400多人,选手水平也越来越高。
今天让我们走进4个闽南家庭,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爸爸只和他讲闽南话 幼儿园每天要说“好”
方言种子在5岁娃身上发芽
每天和5岁小儿子讲闽南话,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艺术家、歌仔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惠兵的必备“功课”。小儿子有点调皮,总是故意讲普通话,令他有点头疼。
“我都和他说闽南话,就为了让他有语言环境。”郑惠兵说,每天送小儿子上学路上,他也抓住各种机会和小儿子讲闽南话。
相比小儿子,今年就读大一的大儿子郑子骏可以讲一口地道闽南话。
以前,郑惠兵一家人住在剧团大院宿舍里,郑子骏在剧团里长大,从小就有闽南话和闽南艺术的生活氛围。郑惠兵主演的《邵江海》特别火时,郑子骏常常学着表演其中的洗脚片段。让郑惠兵最有成就感的是,在他的个人专场演出中,郑子骏与他同台演出,表演活灵活现。父子俩表演的《三家福》曾登上央视戏曲和音乐频道《过把瘾》栏目。郑子骏还曾参加过金砖厦门会晤、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的文艺晚会,厦门电视台《闽南话听讲大会》。
目前,小儿子就读华侨托儿所,小小礼仪队每天需用“双语”向入园小朋友说:“小朋友早上好!”说一遍普通话,再说一遍闽南话。
“小儿子总是把‘好’的闽南话发音成‘虎’,回家就常常向我请教。”郑惠兵说,妻子还常常给小儿子播放闽南童谣视频、闽南语歌,如今他学会唱《爱拼才会赢》《一只小雨伞》等歌曲了。在这样的互动学习中,闽南话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慢慢发芽,小儿子越来越喜欢讲闽南话了。
说闽南话成特长 收获首个第一名
11岁杨渲想当非遗传承人
11岁的杨渲从小接受“双语”教学——爸爸是湖南人,妈妈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爸爸和他讲普通话,外公、外婆、妈妈用闽南话和他交流。
在小区里,他用闽南话跟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对话,为聊天乘凉的爷爷奶奶唱闽南童谣……杨渲从小就常常因为闽南话讲得好被夸奖。
杨渲人生的第一个第一名也和闽南话有关。4岁时,他参加“FM94爱厦门 公益报时宝宝大赛”,表演了一首闽南童谣,获得幼儿组一等奖。上了幼儿园,他回家坚持用闽南话与妈妈分享幼儿园的趣事。上了一年级,他主动报名参加学校的闽南话社团,并被学校选中参加海峡两岸“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二年级暑假期间,他参加了思明区文化馆的答嘴鼓和讲古夏令营,跟随答嘴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小航老师开始了答嘴鼓和讲古等非遗项目的专业学习。他曾连续两年蝉联厦门市青少年讲古电视大赛A组一等奖,参演的节目在“读册歌”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杨渲从小对闽南话类才艺感兴趣。如自己跟着QQ音乐自学了《厦门亲像一首歌》,看到闽南话绕口令“狗猴沟钩”的视频,自己跟着视频学。同学们说他闽南语歌曲唱得好,他便利用暑假组建钉钉群,在线上一字一句教同学们唱。
杨渲妈妈说:“杨渲作为一个在厦门出生成长的孩子,会讲闽南话并讲得流利是自然的、应该的。现在无意间竟成了他的一个特长,所以我总开玩笑说他运气好,捡到宝了。”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闽南文化非遗传承人!”杨渲说,希望更多小朋友加入传承队伍中,将闽南文化传承下去。
闽南话说得溜 经常被陌生人夸赞
黄熠准备参加语言类比赛
“这孩子闽南话说得太好啦!真有意思!”在公交车上、餐馆里,每每黄熠流利地用闽南话和妈妈聊天时,总会引来厦门本地人的关注。
黄熠就读康乐二小一年级,爸爸妈妈全是厦门本地人,从小就在闽南话的语言环境里长大。
“要让说闽南话成自然。”妈妈蔡女士要求黄熠爸爸、爷爷、奶奶都和黄熠说闽南话。
上了幼儿园后,黄熠开始学习普通话。没多久,他就说得很溜了。有时候想把普通话“翻译”成闽南话却译不过来,他总要向妈妈求助,因此又学到了新知识。因为闽南话讲得好,他成了幼儿园的“闽南话担当”,时常帮助老师录制闽南话节日视频。
接受记者采访时,黄熠有点不好意思,每每想用普通话回答时,妈妈总会提醒说:“讲闽南话。”
黄熠妈妈说,等黄熠再大点,就让他参加闽南话语言类比赛。
听闽南话版绘本 和曾祖说“汪汪队”
4岁陈彧亨成闽南话小达人
4岁的陈彧亨家住同安区西柯,周边的邻居都是说闽南话的本地人,他也是个闽南话小达人。
在他还未出生时,爸爸陈先生就和家人们定好了“规矩”——从小学讲闽南话。陈先生说:“我亲戚的孩子小时候一直说闽南话,但是上学以后,普通话说得多了,闽南话反而很少说了。如今他的闽南话‘退化’了,只会听不会说,太可惜了。”
陈彧亨的曾祖父、曾祖母已经80多岁,他们大都讲闽南话,普通话只会一点点。从小陈彧亨就知道要跟曾祖父、曾祖母讲闽南话。他常常遇到无法用闽南话准确表达意思的情况,如用磕磕巴巴的闽南话加上指手画脚也讲不清楚“火山爆发”“外太空”“汪汪队”,只能向爸爸妈妈求助,爸爸妈妈现场教学,他现学现卖,再向曾祖父、曾祖母表达。
小彧亨的妈妈是音乐老师,胎教就是放各种语言的音乐,包括英语、普通话、闽南话等歌曲。出生后每每坐车,爸爸妈妈也会在车上放音乐给他听。2岁时他就喜欢拿着麦克风唱闽南语歌曲《爱情的骗子我问你》,“公虾米(讲什么),你爱我,千千万万年……”小彧亨还会将幼儿园教的闽南童谣《天黑黑》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爸爸妈妈每天都为彧亨读绘本,不过与别人家不同的是,他们是用闽南话读。此外,为了锻炼彧亨的闽南话运用能力,逛超市时,爸爸还会鼓励他用闽南话和收银员沟通。
记者手记
从小与孩子讲方言 是最有效的文化传承
身为一名地道的闽南人,闽南话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生活中。自记事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用闽南话与我交流,那些亲切的乡音,伴随在我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闽南话的丰富与生动,总能让人心生向往。在闽南,这种独特的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情感的纽带。
尤其记得高中化学课上,老师用地道的闽南话讲解知识点,甚至连复杂的化学式都用闽南话念出来,特别神奇。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闽南话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许多人逐渐遗忘了这份乡音。闽南话是闽南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承载着闽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闽南话教育的重视,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做起来很简单,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要从小与孩子讲闽南话,为孩子营造闽南话生活环境,就是对闽南话最好的传承。
读者声音
“我是地道闽南人,父母从小和我讲闽南话,但他们总和孙女讲普通话。家里常常出现这样一幕——和我说闽南话,转头和孙女讲普通话。女儿小时候,我常常给她听闽南童谣,她也会唱;上了小学后,闽南话说得少了,就‘退步’了。不过最近她自己很想学闽南话,有了主动说闽南话的意识,让我很高兴。”——吴女士
“这件事让我很烦恼。我老婆是外地人,听不懂闽南话。我们夫妻和我妈妈住在一起,若我和妈妈讲闽南话,怕老婆以为躲着她讲什么悄悄话。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婆媳矛盾,我和妈妈在家都说普通话。但这样一来,家里没了说闽南话的氛围,女儿自然不会说闽南话了。”——江先生
链接
闽南话培训营 服务7万多人次
“纪老师,‘有时候一起喝一杯咖啡也不错’闽南话应该怎么说?”在金榜书院闽南话培训微信群里,学员们时常就生活中的小句子,向老师在线求助。老师通过语音一句一句地教,学员们逐一回复学习成果,老师再一一指正。老师还时常教授闽南俗语、俚语,群里学习氛围浓厚。
厦门晚报社推出闽南话公益教学已有17年了。2007年本报报道了《谁教我家宝贝甜甜说闽南话》引发热议,读者纷纷建议开办闽南话角。由厦门晚报社主办的第一期闽南话角在莲花公园举办。当时,林伟志老师为大家讲解《古文观止》,赖春水老师吟诵古诗,汪锦树老师讲述厦门城市发展变迁。几期活动下来,效果特别好,闽南话角也发展成了闽南话公益培训班乃至培训营,带领更多人一起学习闽南话。闽南话培训营至今已开展2000多场教学活动,72000多人次参与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有闽南话教学,还有谚语、歌曲、童谣、讲古等多种闽南方言表现形式。
厦门晚报社还专门组建了义务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闽南话培训老师。这些老师除了在厦门晚报闽南话公益培训营里教学,还走进岛内外社区,开展闽南话教学活动。
| 小 | 贴 | 士 |
闽南话公益培训营 三个常态化培训点
●闽南话角
时间:每周六15∶30-17∶00
地点:中山路局口街路口
●闽南童谣
时间:每周六15∶00-16∶30
地点:龙虎南二里15号上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魅力闽南话
时间:每周日15∶00-16∶45
地点:金榜书院(金榜公园西门)
每节课授课内容为独立章节,学员随到随学,无需基础,免费学习。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