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片】
牛君,厦门市委党校副校(院)长、教授,厦门市拔尖人才,福建省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鹭江讲坛特约主讲嘉宾,厦门市党内法规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和政治社会学研究,近年来,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多篇文章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福建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高端智库等项目研究。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黄伟伟 图/厦门日报记者 郑晓东)
三个维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意义内涵
记者: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如何理解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里程碑意义?怎样提纲挈领地理解它的核心要义?
牛君:从理论逻辑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根本问题,系统回答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领导力量、价值立场、工作布局、实践要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劲动力并开辟广阔前景。从历史逻辑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将二者融汇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推动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和贯通,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民族与世界的相互融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从实践逻辑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包括“九个坚持”“七个着力”等重要内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既要薪火相传更要勇于创新
记者:《习近平在厦门》采访实录等书中提到,习近平同志重视《厦门志》,对鼓浪屿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今天我们回顾这些生动事例,对您理解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哪些启发?
牛君:正所谓“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国史、方志、家谱,构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谱系。对于方志而言,作为一方之全史,记录了各地的地理风物、历史变革、文化传承、风俗民情,汇集一个地方演进变迁的历史信息和发展轨迹。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通过《厦门志》《厦门地方史讲稿》等书籍了解厦门的历史传承和社会风情,从中汲取城市治理的智慧和经验。他高度重视传承历史文脉与文化遗产守护,多次强调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
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并结合这些事例,我认为,在认识论层面上,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自觉。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所孕育形成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在方法论层面上,我们必须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任何一种文化或者是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自觉”,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凝练其中蕴含的特质禀赋、文化基因、思想精髓、治国之道,使之更好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适应;同时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在现代社会焕发出生机活力。
发挥文化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独特作用
记者: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如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充分发挥文化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在两岸文化融合发展中凸显厦门作为、彰显厦门担当。
牛君: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是创办厦门经济特区的目的所在、使命所在,也是厦门经济特区的特殊优势所在。特区建设40多年来,厦门始终坚持以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为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厦台“五缘”优势,在服务对台工作大局中先行先试,始终承担着两岸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和重要基地平台。
当前,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动和实现两岸融合发展,关键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牢牢把握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两岸同胞共有精神家园,由历史观铸牢文化观,由文化观引领民族观,由民族观拱卫国家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厦门必须注重利用地理和区位优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挖掘两岸文化的共同点,打造两岸同胞情感融合示范样板,筑牢两岸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守住文化之根、锻造文化之魂、彰显文化之力,推动厦门真正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例如,密切厦台人文交流交往,打造民间基层交流活动场域,通过定期举办宗亲、乡亲、姻亲和民间信仰及其他历史文化民间交流活动,深化民间基层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两岸共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活动场域,把中华文化融入台湾同胞的生活仪式感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利用海峡论坛、文博会等平台,打造展现厦门的多元文化和现代魅力的场域,向台湾社会各界展现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成果,增强中华现代文明的感召力、影响力;创新民间交流方式方法,以“情”促融,加强两岸青少年互动交往,推动两岸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承,共谋两岸融合发展。
从中华文化的创新特性中激发改革动力
记者:今年是全面实施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开局之年,创新性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之一,对这座改革之城来说,我们该如何从中华文化的创新特性中获得启发和力量,激发改革创新精神?
牛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自强不息,惟改革者进;革故鼎新,惟创新者强;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
改革创新是经济特区的根和魂。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厦门经济特区正是凭借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坚持推进改革和体制创新,发扬先行先试、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履行了中央赋予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发挥“试验田”“窗口”和“排头兵”的作用,昔日的海岛小城已经演变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回顾和总结厦门经济特区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市上下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常规、打破框框,率先在众多方面、众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正因如此,厦门创造了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发展先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继续争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厦门经济特区必须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尤其是在深化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完善“多规合一”运行机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创新人才体系、落实“马上就办”工作机制等方面,通过深化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打通阻碍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卡点堵点,重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竞争力。同时,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构建创新生态链,统筹推进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等一揽子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全面推动厦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用厦门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和丰硕成果印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