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肝移植科)姜楠主任团队历时17个小时,为老刘实施肝移植手术。
老刘与他的妻子、儿子。
出院前,刘振宇一家给医护团队送来锦旗。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匡惟 通讯员 刘灏 柯经鹏 本文图片由医院提供)一个月前,23岁的刘振宇为自己和父亲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割肝救父。“父亲在生死边缘徘徊,我必须站出来!”他说。
由于患肝癌病情危重,50多岁的老刘已经没有太多时间等待捐赠的肝源,相比之下亲体肝移植成为救命的最佳方案,于是刘振宇毫不犹豫做出割肝救父的决定。评估结果显示,他满足亲体肝移植的条件。
几天前,刘振宇和父亲顺利出院了。在他们出院前,记者见到了这一家人。刚经历了一场大手术,刘振宇还在恢复中,但他的表情十分阳光。说起儿子为自己捐肝,不善言辞的老刘没说几句话,泪水就浸润了眼眶:“孩子很孝顺,心疼他。”
决定
“我是成年人了,可以为自己做主”
年过五旬的老刘被肝病折磨了十多年,从肝炎发展到肝硬化,又被确诊为肝癌,肝脏上还长着数不清的硬化结节,这些结节都有可能长为恶性肿瘤。
这几年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消化道出血在他身上发生了不下二十次,他也因此成为医院的“老病号”。每次出血时,休克、疼痛等都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剧烈疼痛时甚至一个晚上打两次止痛针都不顶用。肝移植是唯一能够同时解决肝硬化和肝脏肿瘤频繁复发的根治性手段,他们慕名找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肝移植科)主任姜楠。
肝移植需要肝源,适配到公民逝世后捐献肝源是一场漫长的等待。在老刘前面排队的重病患者还有很多,而他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再次大出血失去生命。当听说还有亲体肝移植这条路时,老刘的妻子侯女士提出捐肝,可经过评估,其肝脏体积不足以支撑两个成年人生存所需。“我来!”得知评估结果后,老刘的儿子刘振宇主动提出为父亲捐肝,“我是成年人了,可以为自己做主。”
听到刘振宇的这个决定,家里老人起初有些迟疑,不舍得唯一的孙子受苦,但刘振宇最终说服了他们。“从小到大,父亲给予了无条件的疼爱,如今他在生死边缘徘徊,被病痛折磨多年。为救我的父亲,此时我必须站出来!”面对记者,刘振宇的语气温柔而坚定。
新生
“我被他的孝心感动,但是真的心疼”
亲体肝移植手术确定后,手术团队利用三维手术规划系统制定了精准的手术方案。4月12日,移植手术按预定计划进行。
两台手术整整做了17个小时,从早上6点30分持续到晚上11点30分。尽管手术中遇到供体右肝胆管变异、供体和受体都需要进行血管搭桥重建、跨血型等难题,但这台高难度手术还是顺利完成了。据了解,这是省内首例供体双胆道合并S8回流重建的复杂右半肝跨血型亲体肝移植手术,手术中切除了刘振宇约650毫升的肝脏移植给其父亲,是供体原本肝脏的60%左右。
手术中,老刘再次发生了大出血,换上新的肝脏后血立刻止住了。“幸好是移植手术中出血,如果当时没有做这台手术,患者将又一次面临生死危机。”姜楠说。
当刘振宇从手术室出来,又被推进重症监护室观察时,侯女士蹲在地上号啕大哭。采访时,她又一次流下眼泪:“振宇平常就是个很乖的孩子,是他给了他父亲第二次生命,我被他的孝心感动,但是真的非常心疼这个孩子。”
仅仅一周,老刘的新肝从植入时的650毫升增大了66.4%,肝功能指标正常。刘振宇切除供肝后仅剩474毫升的肝脏,也增加到859毫升,增加约81.2%。出院时,父子两人的肝脏都已经长到了原先正常肝的90%左右。
科普小知识
肝脏再生能力强 亲体肝移植长期存活率更高
切肝后是不是肝就变小了,会降低生活质量?许多人对于亲体间活体肝移植的认知仍抱有恐惧。“实际上,通常标准肝体积的30%以上便足够1个人使用,而肝脏是具有强大再生能力的器官,一般来说,肝切除术后1-2周,残肝即可增长到满足身体需求的程度。”姜楠说。
不仅如此,亲体间活体肝移植具有较多优势。据介绍,全国有数以万计的肝病终末期患者在等待肝脏捐赠,在等待供体过程中,他们随时都有死亡的风险。普通肝移植往往是即时手术,在捐赠者离世的几小时内便要完成手术,亲体间活体肝移植手术则有充分的时间给予医生定制精准的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最重要的是,活体肝质量好,患者一周左右即可恢复正常,且由于供体与受体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受体术后排斥反应小,整体恢复较快,长期存活率也更高。
此外,亲体间活体肝移植手术费用较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亲体间活体肝移植给予部分重症肝病患者延续生命的机会,为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姜楠说。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