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流量为留量 看厦门如何打造全新的“全域演出城市”
2024-05-18 15:38 来源:厦门晚报

薛之谦演唱会七成观众为外地歌迷。

白鹭体育场也已开始承办演唱会。

  厦门网讯(文/厦门晚报记者 刘佳盈 郭舒晨 图/记者 陈嘉新 刘佳盈)明星去到哪里,流量就去到哪里,当地的消费跟着飙升,从酒店到交通,从餐饮到购物,都有了明显的涟漪效应。在相关政策鼓励和消费需求推动下,厦门演出市场体系也日益完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在恢复和扩大消费尤其是拉动文旅消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接下来厦门旅游企业如何抓住这一风口发展?相关部门又是如何推动“演出+文旅”相互融合?且看厦门如何逐步打造一个全新的“全域演出城市”。

  旅行社

  设计专享旅游线路 拓展相关包车业务

  昨天14时18分,歌手王心凌巡回演唱会厦门站的门票在购票平台开售,不到10秒,6月9日上万张门票就全部售罄。据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地歌迷,他们又将拖着行李,跟着演唱会的脚步来到厦门。

  据媒体报道,周杰伦演唱会期间,上海夜宵外卖量都上涨24%。演唱会不仅能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链条发展,还能有效提升城市旅游美誉度。已有厦门旅行社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多种方式打包销售旅游产品,如“演唱会+旅游”产品线路、景区景点个性化服务等,进一步拉动业务增长。

  位于湖滨南路上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厦门几乎每周都有演唱会,他们公司也关注到“跟着演唱会旅行”是年轻消费者的出游新潮流,已经尝试推出相关旅游项目,但发现歌迷们更多聚焦在演唱会门票上,单纯的旅游项目销量不太好。他们正在寻找更好的切入口,借演唱会的东风发展旅游业务。

  大同路附近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关注到演唱会能带动粉丝在周边城市旅游,发现有粉丝自发牵头包车,然后通过小红书、微博、微信等渠道募集到足够的人,组成了旅游团。“目前我们也开始从网络平台入手,拓展相关包车业务,希望能抓住这波流量。”该工作人员说。

  还有旅行社从业者提出,可以开发设计演出专享旅游线路,推进“演艺+旅游”文旅融合模式。同时,加大演出市场与旅游、商业、交通等资源联动,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共建演出市场生态链。

  演出场馆

  举办营业性演出 最高奖补80万元

  厦门演唱会市场不断升温离不开政策的全力扶持。为了进一步激发演出市场活力,早在去年5月,市文旅局、市财政局就联合发布了《厦门市繁荣演出市场实施办法》,提出在我市500座以上演出场所举办营业性演出可以拿到相应的奖补,按演唱会售票规模和售票收入给予主办单位最高80万元奖补,支持做大演唱会经济。对比太原、青岛、广州等国内城市,厦门的奖补力度位居前列。

  此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厦门的演出市场相对保守,适合举办不同规模演出的好场馆也不多。而现在,除了凤凰体育馆、白鹭体育场、嘉庚体育馆和海峡大剧院、马銮湾音乐海岸外,市文旅局还在推动更多合适的场馆承办演出,其中包括国际博览中心1号馆。对此,有厦门旅游从业者预计,此举在推动场馆运营方良性竞争的同时,演唱会或将为厦门带来上百万“跟着演唱会旅行”的游客,并带来数十亿元的收益。

  【声音】

  “厦门是一个与音乐共同成长的城市。目前,厦门‘演出+文旅’模式逐渐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供给潜力将迎来更多激发的机会。演出市场的火爆和跨城观演的大趋势,其背后折射出的驱动力是体验经济。能否抓住观众游客的情绪需求,提供有温度的优质文旅服务是关键。”

  ——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国娣

  【观点】

  提供情绪价值 让流量持续涌入

  “越‘夜’越‘乐’,演出经济是开发夜经济的重要抓手,就旅游经济而言,构建了‘白+黑’‘娱+旅’的新模式。”厦门旅游培训中心副主任、市旅游行业专家库专家彭璠说,近期,厦门演唱会可谓是“周周唱”“月月火”,对厦门旅游经济是一大利好。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刘斌表示,对于大部分歌迷来说,歌手开的不仅仅是演唱会,更是个性与回忆,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情绪价值,“正因如此,厦门这座旅游城市才被持续关注,一波波的流量跟着涌入,助力打造全新的‘全域演出城市’。”

  当下,厦门正以“海上花园 乐动厦门”新定位,打造新文旅IP。这个新IP如何“旺丁”又“旺财”,对厦门旅游业是一大考验。

  刘斌建议,提高大型活动的管理服务水平,让演出带来的“流量”转变为“留量”。“仅从带动消费的角度认识演出给城市带来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他说,无论是行业机构还是城市自身,都需要思考如何应对演出经济的下半场。(记者 刘佳盈)

  【短评】

  演唱会经济 明牌与暗线

  陈进容

  各个城市对演唱会经济的奖补、扶持,这是演唱会经济发展的政策面,可以理解为借助明星扩大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明牌”。各个城市在这方面都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我们要看到,演唱会经济背后还有“暗线”。

  演唱会是一个有限的形式、单元的载体,演唱会带来的人群消费却具备无限的想象、多元的可塑。演唱会可以叠加的内容很多,即便是“演唱会+旅游”,我们也不要把旅游简单地设定为观光消费,旅游可以延伸的方向很多,当前全国正在坚持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之路,演唱会本身是文化艺术一脉,演唱会叠加的旅游,不能止步于住几晚的酒店、买几盒馅饼、吃几碗鱼丸,更应该从文化方面去挖掘、赋能,把闽南的南音、答嘴鼓、歌仔戏、高甲戏,还有送王船、宋江阵、蜈蚣阁,甚至漆线雕、珠绣等,跟演唱会引来的人群对接、融合。尝试开发融合项目,探索嫁接这些人流,这才是演唱会经济的暗线,是更大的空间,也是更大挑战。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