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员当湖治理经验 奋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2024-05-22 09:02 来源:厦门日报

  【编者按】

  5月20日,市政协围绕“传承弘扬筼筜湖治理经验,持续提升海洋生态修复”召开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市政协专门成立课题组,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考察和专题视察活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汇聚市、区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共收到发言材料81篇,形成6个方面28条对策建议,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积极建言献策。12位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在会上做重点发言,本版摘要刊登。

  文/市政协办公厅 图/厦门日报记者 郑晓东

  运用“五大经验” 提升海洋生态修复水平

  ●史大林(市政协委员,代表致公党厦门市委发言)

  建议借鉴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形成的依法治理、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的经验做法,着力提升我市海洋生态修复水平。

  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法规保护体系和制度执行体系。以科技手段强化海洋生态保护,发挥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作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打造智慧型海洋生态治理模式。筑牢海洋生态污染防线,做好前端污水闭环,加强末端监督管理,完善数字化污染源监测体系建设。以低碳转型提升生态修复成效,进一步梳理我市涉海产业结构,积极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建立蓝碳交易管理体系。构建“大厦门湾”区域保护机制,健全上下游一体化协同治理机制,加大与漳州、泉州、金门等地海洋生态保护合作力度,快速解决处理问题。

  做好西海域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筼筜湖治理持续提升

  ●林涛(市政协委员,代表民盟界别发言)

  厦门西海域与筼筜湖直接相连,做好西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推动筼筜湖治理持续提升。为此建议:

  加强西海域水环境治理,完善海域周边污水收集处置,加密薄弱区域污水管网,强化入海排口管理、溯源整治、末端截流设施监管;持续开展船舶的含油污水、垃圾排放接收作业的现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分区域制定日常监管要点;加强九龙江流域地区的联合执法,开展区域入海污染联防联治。建立海域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海洋垃圾、重点区域、重要指标的监测;构建市、区、村(居)三级海域保护体系,对西海域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多部门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做好西海域及周边区域长期发展规划,开展海洋保护宣传教育,谋划西海域及其周边筼筜湖片区的生态旅游路线等。

  创新河海空间管控模式 推进厦门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俞缙(市政协委员,代表民进厦门市委发言)

  五缘湾、杏林湾、同安湾、海沧湾、马銮湾大部分是河流入海口,湾内水体包括中心水域和上游河道水系,是兼具防洪排涝及生态景观的重要水利枢纽。建议:

  实施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大提升工程,组织编制新一轮防洪防潮规划;建立覆盖九条溪流流域、五个内湾水体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施“点线面体”河海空间管控新模式,“点”上全面推进厦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区建设,推进调水和节水两手一起抓;“线”上持续抓好溪流和海域岸线管理,逐步恢复河流、海洋自然特性;“面”上建立水域面积管控制度;“体”上建立水体容积管控制度。以筼筜湖综合治理经验创新治理,推进依法治湖,以法律形式固化河湖综合治理、再生水利用等先进做法。

  强化海滩精细管理 挖掘海滩开发潜力

  ●孙笑东(九三学社厦门市委副主委,代表九三学社厦门市委发言)

  建议建立统一的海滩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政策法规设计,尽快出台《厦门市海滩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确保海滩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修复和监管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科学制定海滩保护开发利用规划,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开展海滩海域空间详细规划,实施“一滩一策”,制定厦门海滩分类名录;加强浴场海滩环境安全监控,对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滩进行有效管理,精准把脉海滩症结,提出海滩侵蚀灾害应对策略,健全海滩保护与开发利用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厦门所有海滩地形地貌监测和稳定性评估,动态评估厦门市浴场海滩容量;普及海滩保护知识,建立公众举报热线,增强公众海滩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志愿参与海滩保护。

  构建生态韧性海岸带 建设美丽海湾城市

  ●吴旗荣(市政协委员,代表翔安区政协发言)

  生态韧性海岸带对海湾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厦门市海岸带面积占陆地面积54%,但承载95%的人口和83%的经济总量。为此建议: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三水”治理。深化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实施中水回用、滨水湿地、水系重构等工程,扩增环境容量;实施碧水工程,强化源头治理,削减入海河流氮磷总量,防范水华和赤潮。坚持陆海统筹,推进“咸淡”共治。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缓解海岸带盐碱化;一湾(湖)一策实施湾区生态治理提升工程,重构活力湾区;蓄淡压咸、咸淡隔离,防止咸潮入侵。强化示范引领,建设美丽海湾。传承弘扬筼筜湖治理经验,再造一批类型丰富的示范案例;探索总结具有厦门特色的海岸带生态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在美丽海湾城市建设中继续走前头作表率。

  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 提升海洋生态保护水平

  ●程明(市政协常委,代表民革界别发言)

  厦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在海洋监测与管理水平方面还存在差距。为此建议:

  陆海统筹,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基础上进行功能拓展和智慧化升级,为海洋生态环境的高水平智慧化管理提供平台支持。项目支撑,建立导向型的智慧海洋项目储备库,以目标、问题、需求为导向,梳理出海洋生态治理智慧化的任务清单、项目清单。产业联动,延伸海洋新基建链条,带动产业发展,鼓励支持涉海企业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深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场景应用,将高水平的海洋生态保护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的生活。统筹智慧海洋项目开发建设资金,对于公益性较强、收益少的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层面的各类专项资金,也可以采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与发展。

  筑牢安全屏障 防范海洋外来物种入侵

  ●明艳林(市政协常委)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是筑牢生物安全屏障的重要环节。据不完全统计,厦门海洋入侵生物有美国红鱼、沙饰贝和互花米草等近20多种,均对我市海洋生物安全构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为此建议:

  健全法律法规,实现依法管理。强化对《生物安全法》等法规的执行,制定《厦门市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法管控海洋入侵物种;设立“厦门市海洋生物安全防控中心”,提高科研和管理能力;加强各级执法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管理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我市海洋渔业系统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系统普查,构建厦门市海洋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建立海洋生物入侵风险评估和预警监测制度,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外来物种跟踪监测和预警预报。

  加强法治体系建设 促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杨军(市政协委员,代表农工党厦门市委发言)

  我市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法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建议:

  完善法规体系,出台相关法规,进一步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自然岸线和湿地等的保护,提升赤潮监测预警、海漂垃圾整治、填海造地监管水平。加大执行力度,设立专门的海洋生态法庭,对于海洋生态公益诉讼做到“应诉尽诉”;将除了“违法排放污染物”以外的其他污染和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种类,提高赔偿和修复执行力度。开展部门协作,完善海洋生态治理行政司法联动机制,强化陆源污染联合整治;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成立专家委员会,开展生态损害评估,测算修复所需的碳汇数量,促进“蓝碳司法”融入我市“蓝碳经济”。

  推进海域清淤综合治理 改善厦门海洋生态环境

  ●侯利(市政协委员,代表环境资源界别发言)

  历史上围垦和海堤建设导致厦门海域淤积,虽采取海堤开口、综合治理等措施,仍存在部分海域淤积现象。为此建议:

  科学编制海域清淤工作规划,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对海域清淤范围和时序进行论证,编制全域统筹海域清淤规划;做好海域清淤倾倒容量后备资源储备。建立全市海域清淤统筹机制,由分管市领导牵头,建立市级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厦门湾海域清淤工作。建立系统治理区域联动机制,加强区域联防共治、协同治理,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探索海域淤泥安全再利用,依托厦门大学、厦门海洋三所、市海域海岛技术中心等机构,开展海域淤泥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研究工作,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淤泥资源化利用。

  加大红树林湿地保护 涵养好“城市绿肺”

  ●杨帆(市政协委员,代表民建界别发言)

  红树林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价值。自1990年代以来,厦门着手开展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目前形成近200万平方米的“城市绿肺”。但仍存在红树林成活率不高、保护监管力量不足、科研力量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

  在宜林区域人工恢复红树林植被,促进红树林生态系统稳定;对退化区域以补植补种、品种更新等方式恢复红树林群落,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明确红树林保护修复主体责任,促进不同部门联动协同,激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一批红树林生态定位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成立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建立技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红树林湿地保护论坛。在红树林品种选育、引种实验、栽培抚育、病虫害防治、珍稀物种保护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强化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成效。

  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高标准建设“美丽厦金湾区”

  ●陈可芳(市政协委员,代表台盟厦门市委发言)

  海漂垃圾容易引起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减损海岸带综合治理的整体成效。为此建议:

  完善陆海共建机制,建立厦金海域海洋垃圾协同治理机制,推进厦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管理一体化合作;推进流域海域协同治理,落实区域流域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责任;支持厦门大学与金门大学就维护厦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新能源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拓展共治新模式,定期举办论坛,促进厦金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交流;确定联合治理日,开展厦金海域净海净滩活动,建立海湾污染防范监管体系;推进两岸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共通研究。打造两岸环保融合新品牌,推动两岸在海洋垃圾回收、人才交流、海洋生态文化方面的合作创新。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